警四旅战士攻击五龙南山敌军阵地。
东路军
今夜,我呼唤你的名字
行走在当年东路军解放青岛的路线上,眼前的生活一切如常。只是,当提起60年前的话题时,每个人的眼中都绽放出光芒。他们不是解放军战士,他们没有扛枪打仗,但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那些枪炮隆隆的画面却在他们的脑海中生根永驻。抚今追昔,每个人都在时空的转换中思忖幸福其实是那么简单,更在
思考我们拿什么去承载那段历史的记忆。
烈士身后留下安宁和平青岛
在崂山区政府,对记者谈起60年前的那段历史时,焦相鹏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之情。激动,不仅因为那段风起云涌的岁月,更因一个穿越时空铭记那段岁月的感人故事。5月31日这天演出的话剧——《今夜,我呼唤你的名字》就是这个故事的原版再现,焦相鹏将这个故事称为崂山版的“集结号”。
距崂山王哥庄街道雕龙嘴社区两个多小时路程的深山中,刻有“董悦廷烈士之墓”的墓碑在这里静静矗立。墓碑前的祭台上摆放着水果和几束鲜花,是登山的市民特意献上的。而这块墓碑重新为岛城市民所记忆的过程,就是青岛人民向解放青岛的烈士、向那些为现在的幸福和平静战斗过、奉献过的人们致敬的过程。
董悦廷生前所在的部队是胶东军区警四旅,就是这支部队和警五旅的一个团一起沿东路挺进,在灵山打响了解放青岛的第一枪,沿灵山、窝洛子村、鳌山卫、铁骑山、小马山、沙子口、八大关一路挺进市区,在身后留下了一个安宁、和平的青岛。
战斗,在东线打响
从即墨市沿209省道向北,远远就能看到矗立在平坦麦田中的灵山,方圆百里之内,海拔只有154米的灵山是最高点。正因如此,灵山成为即墨城北的天然屏障。1949年,解放青岛的第一枪就在这里打响,青即战役中东路军的形象也从这里开始勾勒。
5月的灵山脚下,麦穗摇曳,处处透露出丰收的气息。走在过膝高的麦地里,那年正好20岁的纪世文和潜伏在麦地里准备发动进攻的解放军不期而遇。
纪世文是灵山脚下东山坡村的村民。1949年,国民党的两个团在村里驻扎。为修筑工事,村里135户民房中有72户被拆。自家房子被拆,纪世文搬到了3公里外的龙堂埠村。5月3日上午,赶集后回家时,纪世文发现,无数解放军战士正趴在麦地里悄悄接近村口。在他犹豫着要不要停下来时,一位解放军战士用手势告诉他别停下继续向前走。刚刚回到借住的房子里,枪声就在他的身后响了起来,随后,纪世文看到的是灵山上的滚滚浓烟。事后,纪世文了解到,灵山上的浓烟是向即墨城国民党守军求助的信号。而从即墨赶来增援的国民党部队,被解放军在林戈庄附近歼灭,整场战斗历时一个多小时。
攻克灵山后,胶东军区警四旅在5月25日夜发动了对青岛保安旅一团团部所在地——窝洛子村的进攻。25日下午,12岁的孙为宗就感觉到了气氛明显不对。那一天,学校早早放学。在他扛着板凳回家时,透过窗户发现国民党驻军伙房里烙好的大饼堆了满满一屋子。
攻打窝洛子村的战斗是在晚上8点打响的,一直到第二天早晨6点,枪声才慢慢平息下来。早晨7点,孙为宗和小伙伴们去拣弹壳。就在村口的一个壕沟,孙为宗惊恐地发现在3具尸体下面有一名国民党守军没死。解放军将这名受伤的战俘抬到了医疗站治疗后,在撤退时将他委托村里一名医生照顾。伤好后,这名家在附近原后村的战俘逢年过节常提着礼品来窝洛子村,感谢村民们的照顾。
东路军的挺进路线上,铁骑山的战斗是最惨烈的一战,9次的反复争夺后,解放军才巩固了阵地。在棉花村77岁的刘永功的记忆中,铁骑山的战斗一直打了3天3夜。十多门重炮齐轰、喊杀声震天的白刃战、肉搏战成为刘永功头脑中挥之不去的记忆。
攻克铁骑山后,东路部队由铁骑山、华阴、毕家村、沟崖分两路向张村、沙子口挺进,并在6月1日攻占了张村和沙子口,切断了国民党军队的东退之路。此后,东路军沿八大关抵达市政府。
解放路线串起今天的经济重镇
60年,解放战争的硝烟在时空中落定后,当年东路军的挺进路线已经很少能看到战争的痕迹。灵山、窝洛子、鳌山卫、铁骑山、小马山、沙子口……每一处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展示着60年不断发展的成果。
曾经筑满军事工事的灵山开始延续香火,战火中被摧毁的灵山老母庙、玉皇庙、灵山庙被相继恢复后,成为国家A级景区,每年收入180余万元。
窝洛子村所在的龙山街道办事处现在已引进6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重点内外资项目168个,年度生产总值达28.7亿元。
港中旅青岛海泉湾度假城、国家海洋与科学技术实验室等项目落户鳌山卫镇,使这里成为青岛发展的新亮点。
对于小马山,人们最熟悉的应该是滨海大道旁的双星度假村。度假村内最高点的圆塔,当年就是国民党马山据点的碉堡。
铁骑山下的214省道上,农家宴鳞次栉比。惜福镇街道内的村庄山谷成为市民周末休闲的生态旅游区。
沙子口街道连续三年入选全国千强镇,年税收收入超5亿元……(记者韩光亮)
中路军
忆往昔,
村外山前枪声急
5月27日上午,从营上集满载而归的单仁宽、崔先秘、崔泽召三位老人回忆起60年前上疃那场硬仗,至今惊心动魄。跟随老人们的回忆,我们重走青岛解放路的采访从上疃开始。
上疃、驯虎山:60年前碉堡林立
单仁宽三人是上疃村民。上疃隶属北安街道,位于即墨城北,是丘陵薄地。解放前,村民多种谷子、高粱。不过,上疃濒临交通要塞——烟青公路,当时是国民党设在青即外围的重要据点。
“上疃被鹿柴、壕沟和碉堡围了起来,国民党指挥部就建在那条路中间。”老人们指着如今车流不息的烟青公路说。
“铁丝网内有高一米的子堡,后面是一道壕沟,沟内沿是高三米、宽两米的围墙,上部修有碉堡,下部距地一米有暗堡,这样壕沟内外的明碉暗堡形成子母堡,火力可任意交叉每一角落,没有死角,易守难攻。”当时22岁的崔泽召回忆说,“为了减少村民伤亡,解放军没有进行强火力炮轰,采取的是围困和扰袭结合的战术,解放军要是炮轰,速战速决没问题,但我们村就完了。”
老人们再度点上烟卷:“现在真是好时候啊。村一年的经济收入120多万元,人均收入9500元,村民们的心情就像透黄的麦穗子。”
与老人道别,行驰于曾经戎马倥偬、烟火纷飞的烟青公路,北安街道沿途绿树葱茏,麦浪翻滚。近年来,在此落户的青岛电气设备、TCL家用电器、亨达高科技数码工业基地、青岛营上电器等众多项目异军突起。
离开上疃,追随94师的行军轨迹,我们行至山势险要的驯虎山下。
站在山脚仰望上去,石硼层层叠叠,几乎没有立足之地,只是间或有几道山沟,却窄得只能通过一个人。1949年5月27日晚,94师282团正是从此处出发,匍匐前行,然后搭成人梯,冒着山上倾泻而下的弹雨,在战火弥漫的山丛中向守敌发起艰难的攻坚战……
时针定格于2009年5月27日,春风中,战争的硝烟已经在60年的岁月中消散,但解放军战士的英勇故事仍然在三里庄、东旺疃等散布在驯虎山周边的村落里流传。
丹山:解放时浴血火海
77岁的杨乃逵、68岁的王本忠是丹山社区居民。
“过来看看,这就是敌人建的碉堡。”已是“夕阳红”治安队主力的两位老人领着记者探勘那些沉镀着60载光阴,已经乌黑破落的碉堡,“那一刻,这里曾经枪声不断,飞弹如梭,无数战士永远留在了丹山。”
“那会儿,我年龄小不知道害怕,猫在墙头看热闹。守在山头的国民党以为是解放军在埋伏,就冲我发了三发枪榴弹,解放军连忙把我拉到隐蔽处:小朋友危险,快回去躲在屋里。”说起解放军,王本忠充满敬意,“小孩也知道好赖,看他们总是带笑说话的样子,就知道是好人。”
“丹山是进出青岛市区的要道,这里被攻下就等于打开了青岛的北大门,所以国民党布下重兵。仗打得激烈呀,丹山一片火海,天都染红了。经过一天一夜,解放军把血染的红旗插在了丹山上。”讲述时,杨乃逵站在丹山北麓,60年前此处草木被烟火烤焦,山土裸露,如今植被茂盛,东边飞架丹山大桥,青银高速一穿而过,西边就是308国道。丹山山下,位于国道旁侧的丹山社区里,数十幢楼座拔地而起,许多知名企业在此纷纷扎根,而在丹山东麓,林业生态观光园已是远近闻名的文化休闲地。
浮山所:国民党守军仓皇南逃
乘车行至香港中路的浮山所站。伴随着市政府东迁、东部建设开发,此地已是青岛行政、金融、商务、商业中心,车水马龙,人影匆忙,一派现代时尚的都市景象。
隐藏在这片繁华中,曾是94师进入市区重要据点的浮山所仅仅是一个地名而已。
余存渊现已99岁高龄,在他的记忆中:6月2日凌晨,解放军94师281团从李村挺进浮山,一小时后,攻占浮山主峰,歼灭国民党一个连,上午10时,通过浮山口直插国民党绥靖区署所在地——浮山所,国民党撤离,从东向西仓皇逃窜。入城解放军迅速推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行追歼,国民党残兵如鸟兽散,从大港码头登船撤离青岛南逃。
1949年6月初的一个晌午,家住青海路的马玉珍一家人从门缝里认出解放军进城了,便打开家门,拥到街头。6月2日中午12时,青岛宣告解放。欢歌笑语涌动在已经久违快乐的青岛上空……(记者张华)
西路军
记忆,
封存在大地上
五月,这里一派宁静安详,花儿争艳,瓜果飘香;但60年前的五月,这里是炮火连天的战场,热血,铁流,前赴后继……5月26日,本报记者从即墨马山脚下出发,沿着我人民军队解放青岛、挺进市区的西路战线,重走“进城”之路,我们用感恩的心去重温历史。
往事并未远去
青威路—营普路—蓝鳌路—城马路,在即墨西部城区,四通八达的公路环绕着马山,飞驰的车流,与公路旁成片的工业园区编织着现代交响曲……据介绍,马山所在的通济街道,有大小近千家企业,年财政收入4.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6万元。
“当年这里没什么公路!”《即墨史志》主编孙鹏老人说,就是庄稼地和村庄小道,国民党兵潮水一样地溃败,解放军从这里掩杀过去……他介绍,解放青岛的我军部队兵分三路作战,其中我三十二军九十五师为西路,沿胶济铁路攻击敌军。
马山是敌人在第一道防线上的重要据点。1949年5月4日,从马山到即墨城一带守敌以三个营增援中路的上疃,被我西路九十五师285团在黄家埠南村成功截击。
记者沿营普路来到马山北侧的黄家埠南村。老武工队员、82岁的黄佳升老人用有力的手势从北划到南,仿佛在告诉我们,天地间这个当年战斗的舞台犹在。“黄家埠南阻击战,敌人正面上来了一个重机枪连和两个步兵连,两边上来了两个营,咱285团3营8连顶在这里,我们随284团打援,打了一整天!子弹打完了,就上刺刀,轮番冲锋,刺刀碰刺刀地把敌人杀退了……”
1949年5月26日,我九十五师283团向马山发起进攻,马山之敌在我军强攻下逃窜,敌第一道防线被攻破。
60年了,回忆往事老人仍然激情难抑,他武工队的战友,许多都牺牲了,100多人的队伍只剩30多人。黄佳升说。
“叫娃娃们珍惜好时光吧”
沿营普路、城马路,长江二路,记者转向一条宽阔的大道—天山一路,到了通济街道仇家沟岔村。村支书仇兆兵把77岁的仇兆晋、81岁的仇方先老人让到我们面前,“今天这些老人是主角!”
“变化太大了,这些盖的楼修的路,当年先烈都在这里洒下了鲜血!”仇兆晋、仇方先老人感慨地告诉记者,天山一路往南直通墨水河,南岸就是城阳董村,当年解放军在这里打了西线最激烈的一仗。
1949年5月26日,我32军九十五师283团2营4连从马山追敌40余里,行至仇家沟岔一带受敌阻击,经激战歼敌一部,向白沙河挺进。
仇兆晋回忆,董村有国民党炮兵营、独立营,占据着石桥要塞。26日,解放军在村东的一支茔、二支茔修工事,和敌军激战三天三夜,“枪炮声在村庄上空响成一锅粥”。
仇兆晋老人当年给解放军通信兵带路,28日晚,在村边一个沟坝,敌人的炮弹呼啸着飞过来,解放军战士一下把他摁在地上,用身体掩护他。
“董村三官庙有一座桥,桥下有个国民党军队的暗堡,火力猛,在那个地方牺牲了咱不少战士!从前方用担架抬下来的战士遗体,用白布裹着,摆满了村中大街,从东牌坊到西牌坊,每个胡同口都摆着!”老人唏嘘不已,“现在这些地方都变成城市化小区了,”老人说,“从前的事儿都埋在地里了。吃过苦才真知道什么是甜,叫娃娃们珍惜现在的好时光吧!”
“西线”成经济发展“快车道”
5月27日,出仇家沟岔,经过董村,记者驱车上了204国道、城阳高架桥。心中还响着墨水河岸的炮声,眼前却是一条条交通大动脉的雄姿。沿线厂房商铺云集,到处是城市化的推进,经济发展的节奏越来越快。我们在时代的热流中,在忙碌的人群中追寻往昔。
1949年5月31日,敌军向南逃窜到白沙河水源地,敌32军一个营增援,遭到我军痛击,继续向南逃窜,我军乘胜追击收复城阳、女姑口火车站、赵村、仙家寨、黄埠。随着中路大军攻克丹山要塞,西起胶济铁路线女姑口,沿白沙河向东,第二道防线被我军突破。
记者沿高架桥来到流亭街道洼里村,居民小区里喷泉如丝,绿树簇拥,老村长王友升遥想当年,“解放前村里全是破草房,讨饭的有100多个,国民党三天两头来抓壮丁!”“解放军打过来的那一天是端午节,胳膊上都缠着白毛巾,他们告诉村民,外面危险,让村民回家。接着往村前的树林冲过去,枪声就响起来,国民党兵被打得到处跑!”
老村长说,解放军是从老流亭桥越过了白沙河,沿小白干路直驱市区。
1949年6月1日,西路大军32军九十五师兵分四路攻占娄山、老虎山、板桥坊等敌军据点。敌人第三道防线被摧毁。
2009年5月27日,记者沿重庆北路进入市区,李村已变成了一个繁华的大商场,只能从李村河滩的大集,依稀找到当年的影子,过去狭长的小白干路,现在已变成了一条城市通衢、中心大街!
大港—团岛—市政府,1949年6月2日,解放大军进入市区已势如破竹。(记者 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