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留遗书出走男孩被找到。图源:青岛发布官微。
青岛新闻网5月15日讯 (记者 张萍)昨晚,青岛一15岁男孩在微博留遗书欲自杀,网友通过微博向青岛公安报警,今天早上,青岛公安官微发布消息,确认孩子被平安找到。下午13:49许,留遗书男孩再次出走,目前已经被找到。对于有同性恋倾向的青少年,该怎么正确引导和教育呢?同性恋是精神疾病吗?青岛新闻网记者电话采访了青岛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医院主任李玉焕和青岛向日葵心理健康研究院院长姜倩莉。
离家出走最大原因可能是家庭因素,非性心理元素
了解了事件梗概的李玉焕认为,孩子留遗言轻生这种情绪和行为,最直接的原因不是“他认为自己是同性恋”,而是来自“他的父母他的家庭”影响。“排除生理因素,父母没有做好自己的课题,极大可能会影响孩子性心理。也有可能是恰恰是因为父亲的暴力,让他不想成为男人,他才觉得自己是同性恋。”
“其次,父母关系不友好,孩子可能很难建立比较友好的人际关系,可能表现为在学校受欺负,甚至还可能表现出TA欺负别人。”李玉焕强调。
据姜倩莉介绍,目前青岛很多学校都开设有关于性自我保护、性意识、性关系的处理等心理课程,给予青少年一些正确的指引。如果学校没有类似课程,建议一定要设置。另一方面,家长的开放意识可能稍微差一些。所以,姜倩莉也认为,这个孩子离家出走应该有很多更复杂的原因。
同性恋不属于精神疾病范畴,只是性认同问题
“目前在全球视野下同性恋已经不属于精神疾病或者心理问题范畴,而是人关于性的自然选择,只是性认同问题。”姜倩莉告诉记者,人群中本来就有2%左右是同性恋生理状态,还有一种是情境性的,也就是后天环境的影响下,TA有同性恋或者双性恋的取向。目前有些国家已经法律允许同性恋结婚并领养孩子,所以它只是性认同、性取向问题,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而非精神疾病范畴。
对于青少年儿童,他们处于身份认同时期。“尤其是性身份认同,TA可能对性身份认识比较模糊。比如他生理上是个男孩子,但是心理上他不愿意做个男孩,也就是社会期待里的那种男性期待。也有可能有些孩子自认为是同性恋,但是实际上不是,只是这个年龄里本就有很多困惑,包括人际交往、性认同、自我意识等,我猜测这个孩子性格本身可能就比较内向,与家长和老师可能也是缺少沟通的。”姜倩莉强调了这种可能。
媒体请注意保护孩子隐私,避免二次伤害
作为心理咨询师,姜倩莉建议孩子回家后,家长不要跟孩子过多对话,还是应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让孩子会说出他的困惑,也可以给孩子更专业的解答。
同时,姜倩莉特别提醒青岛新闻网记者,媒体在面对类似事件时,一定注意保护孩子的隐私,不要曝光孩子的具体信息。“孩子本身就很有羞耻感,过于暴露他的隐私,会对他们造成二次伤害。”
对于有同性恋倾向的青少年,该怎么正确引导和教育呢?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歧视他们,他们这个群体和我们大家都是平等的,只是性取向不同而已,并非异类。父母也不要强迫他们去纠正,要学会接纳,公平对待他们的性取向。”同时,李玉焕表示,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打孩子是犯法的,坚决不可以暴力殴打孩子。
如何正确引导和教育青少年的性心理,姜倩莉给出了较为具体的建议。作为父母,应尽可能让孩子在充满温馨、健康的家庭氛围中生活,适时地询问孩子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在一起都做些什么事情。并鼓励他多结交朋友,可以有意识的安排几个志趣相投的男女朋友给孩子,让他们一起学习,游玩,逐渐减少特定的同性间依恋感。作为老师及教育者,首先应该灌输孩子正确的“同性恋”概念,让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有正确的判断。其次,通过心理课或者班级活动课,请学生参与讨论男性和女性的性别角色,让学生对自己的性别角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使他们能有一个确立自己性别角色时可以参照的标准。最后,尽量让学生们在平等、互助的环境下学习生活,不要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