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5月10讯(记者 潘旭)古人云:“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但让“独乐”发展成“众乐”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在崂山沙子口社区,有一位75岁的老人,他用了13年时间,将自己3、4个人的“独乐会”发展成了如今近200名成员的“同乐会”。
记者在沙子口社区的活动室见到张思信时,他正在组织着电子琴班的排练,7、8名正在练习的团员是他精挑细选出来参加展演的“得力干将”。“从2004年开始,我就跟两三个朋友一起在家里拉拉二胡唱唱戏,刚开始也没想到要成立个团体,就是老伙计们自己乐呵乐呵。”张思信说,他自发组织的娱乐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加,一年多时间过去,家里就装不下这些热爱文艺的“老青年”们了,张思信也就萌发了组建团体的念头。“我跟我这些伙计们一拍即合,大家都愿意搞个团体,带动更多人一起快乐,于是2006年我们沙子口同乐会就正式成立了。”
建立了自己的小组织,张思信就紧锣密鼓的开始给大家寻找活动场地。“社区有老干部活动中心,我跟负责人一商量,能不能利用老干部活动中心的场地,给我们进行文娱活动。”张思信告诉记者,老干部活动中心的负责人非常支持他们的活动,也希望通过他们的同乐会带动更多老年人参与进来,这也与张思信成立同乐会的初衷不谋而合。“我在老干部活动中心的墙上贴了一个大大的‘家’字,就是希望团员们像一家人一样相亲相爱,每天都快快乐乐的。”
与所有的文体团队一样,发展成员也是沙子口同乐会面对的难题。“虽然我们成立了团体,但刚开始的时候由于团员少,能够开展的文体活动种类也仅仅局限在二胡、民乐几类,阻碍了我们吸引更多的团员,后来有一些在社区里跳舞的女同志们向我提了意见,给我很大启发。”原来,一些喜欢跳舞的老人们看到同乐会里没有舞蹈队,还以为张思信不收他们,只能三五成群的自娱自乐。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张思信立刻向他们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同乐会要发展壮大,绝不能局限在几个人拉拉二胡唱唱歌,要各种各样的文艺形式都具备,这样才能登得上“大台面”。
就这样,张思信的同乐会不仅“收编”了两支舞蹈队,还逐渐拓展成为一个具有合唱、太极、民乐、曲艺、舞蹈等多种文艺形式的综合性艺术团体。“别的社区搞个节庆,都要发动好几家艺术团体参与,而我们沙子口同乐会一家团体就能拿出各种各样优质的节目,在同类团体中的竞争力还是非常高的。”张思信说,沙子口同乐会每年参与街道的演出活动就要10几次,参加崂山区的活动也要5、6次,自己在社区里组织的各种演出更是不计其数。“就是因为我们节目的质量高、品种全,在各种级别的演出和竞赛中都大放异彩,在全崂山区的知名度都非常高。”
如今,沙子口同乐会已有成员近200人,为了让更多原本没有才艺的人也能参与进来,张思信还从同乐会的活动资金中拿出一部分,聘请专业老师前来授课。“二胡和萨克斯我们团员里有会的,因此这两个培训班开办的比较早。其他的培训班虽然早有想法,但一直局限于资金问题被搁置了。后来街道和区里都开始鼓励文体团队的活动,团队参加演出和竞赛都能根据情况获得资金支持,正是利用这些资金,我们现在才开办了更多的培训班。”张思信介绍,现在的沙子口同乐会日常开办的培训班有二胡、萨克斯、电子琴、口琴、古筝和中阮,,杨琴班的开办也被提上了日程。
张思信说,下一步他打算把同乐会从屋里带到室外,日常的排练和活动都走上广场。“一方面能让更多社区居民看到我们的表演,丰富大家日常的娱乐;另一方面也能吸引更多人积极加入我们的行列,和我们一起乐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