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5月8日讯(记者 江东旭 通讯员 朱有祥)防灾减灾救灾是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减轻各类灾害造成的损失,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各级党委、政府职责所在,履职所需。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1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近日,市应急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建刚接受采访时表示,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新目标、新举措推动新时代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责任压实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当前,我市正处在全面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也处在“攻山头、炸碉堡”的攻坚阶段,面对复杂多变的灾害形势,需进一步减轻各类灾害风险,不断提升基层减灾能力。“我们要牢固树立风险管理和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坚守安全红线,以‘预防、治理、救援’为着力点,进一步完善责任体系,健全工作机制,夯实基层基础,全力构建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全面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持续构筑生命安全防线。”张建刚认为,做好新时代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必须坚持各级党委、政府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领导和主导地位,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健全统一领导、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灾害管理体制,各级政府都要建立健全统一的防灾减灾救灾领导机构,统筹防灾减灾救灾各项工作。
要健全灾害协同联动制度,建立减灾委员会与防汛抗旱、抗震救灾、森林防火、人防指挥、安全生产等指挥机构之间,以及与军队之间的工作协同联动制度。发挥减灾文化引领作用,健全全民参与的灾害管理体制,积极引导全体市民和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市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形式多样、成效显著的防灾减灾系列活动,普及地震、消防、气象、民防、道路交通安全等防灾减灾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张建刚认为,在坚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和主导地位,发挥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提供保障等重要作用的同时,更要注重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研究制定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的相关制度,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全方位参与,构建多方参与的社会化防灾减灾救灾格局。健全完善灾害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农业保险和农村住房保险工作等,加强政府与社会力量、市场机制的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在灾害高风险地区,形成灾情信息、救灾物资、救援力量等多方面区域协同联动制度,统筹谋划城市和农村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预防为主做好日常风险隐患排查
“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必须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张建刚说,要切实采取综合防范措施,将常态减灾作为基础性工作,始终把风险排查作为第一道防线,坚持防灾减灾救灾过程有机统一,未雨绸缪,增强全社会抵御和应对灾害能力。
根据灾害的起因,主要分成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首先,要加强各种灾害监测站网和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提升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立监测预警和灾情报告制度,健全自然灾害信息资源获取和共享机制,明确发布部门、发布流程和责任权限,不断拓宽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及时发布气象、海洋、地震和火险等级、高火险天气预报等预警信息,提高灾害预警的覆盖面和时效性,“确保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告知,将灾害损失降至最低。”
其次,要开展好安全生产综合风险评估,重点做好学校、医院、敬老院、社会福利中心、居民区、机场、火车站、地铁、大型商场、电影院、石油天然气管路、地下管网等人员密集场所和重要设施的隐患排查。对重点监管企业要通过摸底进行排查,对生产经营单位名称、企业位置、经营种类和重大危险源等基本信息进行统计;指导企业定期排查安全风险点、危险源,针对可能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特点和危害进行风险辨识和评估;依托信息化系统建立“一企一档”。深入组织开展消防安全、城镇燃气、建筑施工、道路交通、海洋渔业、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行动,严格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机制,形成闭环管理,加大处罚力度,做到应罚必罚。制定完善安全生产“黑名单”制度,及时公布失信企业信息,对失信企业在招投标、融资等方面依法采取惩戒措施。
开展生命通道专项宣传教育和整治,提高公众对生命通道重要性的认识。针对人员密集场所,重点检查各类影响应急疏散和救援的情况,包括占用、堵塞和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人员密集场所门窗存在障碍物,疏散辅助设施毁损或缺失,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或充电等,打通居民群众生命通道。对排查出的灾害事故隐患,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治措施。立查立改,明确工作责任和时间进度,尽最大可能减轻灾害事故风险,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要提供有力保障。
用兵一时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首先要加强应急队伍能力建设,针对消防安全、生产安全、医疗救护、应急搜救、社会力量参与等内容,开展技能培训。”张建刚说,要加强灾害评估、应急救援、应急救助等专业队伍建设,完善以消防救援、卫生防疫、大中型企业等专业救援队伍为骨干力量,以社会应急救援队伍为辅助力量,以专家智库为决策支撑的灾害应急处置力量体系。加强各级减灾中心和防灾减灾救灾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强化防灾减灾救灾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支持高等院校开设相关专业,积极开展区域和国际交流合作。
进一步加强桌面推演与实战演练相结合,开展高规格、实战化的大型防灾减灾救灾综合演练。重点针对台风、浒苔、地震、城市内涝、地质灾害等以及火灾、石油天然气、燃气泄漏等突发灾害事件,组织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活动,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规范各类灾害的应对处置程序。
灾害事故一旦发生,应急救援是关键。“应急救援离不开必要的装备和物资,”张建刚说,必须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提升救灾物资和装备统筹保障能力,进一步完善各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需要加大资源统筹和资金支持力度,加强各级储备库物资储备能力建设,完善储备类型,丰富储备种类,提高储备保障能力。完善救灾物资社会化储备制度,推动救灾物资准备前置,构建多元完整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提高物资调配效率和资源统筹利用水平,推进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工作标准化、科学化、信息化建设。同时推进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完善铁路、公路和航空等应急运力储备与调运机制。
应急物资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也十分必要,完善通信、能源等方面的应急保障预案,有效提升协同保障能力。各级都应配备必需的防护装备、通信装备、交通工具等防灾减灾救灾装备,基层灾害信息员配备定位装备、车载报灾终端、简易救灾装备等,落实基本保险待遇,切实提升基层救灾应急能力,提高基层减灾和应急救援装备保障水平。
“做好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必须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张建刚表示,统筹运用防灾减灾救灾科技资源、平台和力量,完善科技支撑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政策措施和长效机制,建立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科技支撑工作模式。支持灾害监测预警、风险识别、应急救援、信息收集、数据汇总、灾害趋势分析预测等方面的科技研发,通过参与高层次、高水平的科技计划项目,实现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的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