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题 > 综合类 > 正文

青岛船舶海工驶向深蓝

2019-04-18 18:00 来源:青岛早报
分享到:

图片由企业提供

由海而生,凭海而兴,海洋是青岛最为显性的基因,而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则是这组基因中的重要构成之一。

青岛市船舶海工产业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末,仅能建造1万吨级以下、修理10万吨级以下船舶。经过20年发展,先后引进了中船重工、中海油、中石油等国内外造船和研发、配套企业以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总投资超过300多亿元,已基本形成船舶及海洋工程产业高度集聚发展的态势,成为我国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造修船基地之一。2018年,面对全球船舶海工市场持续低迷的态势,我市船舶海工行业总体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全年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产值同比增长5.9%,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5.8%。

打造国际一流海油工程品牌

在胶州湾南口的西海岸,海西湾国家船舶海工装备产业示范基地中,一家家企业正在紧锣密鼓地生产、制造。围绕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这里已形成以造船、海工装备制造为龙头、船舶配套和技术研发同步发展的船舶产业集群。走进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放眼望去,600吨、800吨龙门吊巍峨耸立,近百台履带吊、汽车吊拔杆林立,先进的基础设施,一流的工艺装备,绘就了船舶海工产业的发展宏图。

“公司以海油工程强大的工程总承包能力为依托,主要从事钢质导管架平台、自升式钻井平台等海上油气田生产设施和陆地模块化工厂的陆地建造,年设计加工能力达27万吨,产品覆盖中国各海域,并辐射欧洲、澳洲、俄罗斯、北极、东南亚、中东、南美等国际市场。”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积极在全球范围内拓展“朋友圈”,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自主研发创新核心技术,先后突破深冷保温技术、防火漆多道涂覆技术、超低温环缝自动焊接技术等多项核心建造技术,完成了从单一LNG运输管廊到核心工艺模块建造的蜕变。

如果说这些海工制造业的创新项目与技术让人觉得拗口与陌生,那“航空母舰”想必是一个能让人有画面感的词汇。作为青岛市船舶海工产业中的重要力量,去年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成功交付了我国首个自主集成的世界级“海上巨无霸”FPSO P67船,该船排水量相当于“辽宁”号航空母舰的5倍,项目的顺利完成让“中国制造”享誉南美市场,也让青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再次提升。

船舶企业深入推动智能制造

从青岛湾到胶州湾,从燕儿岛到薛家岛,120年风雨兼程。从德国人的修船所到建国初的小型修船厂,从闻名世界的修船厂到国内一流、全球知名的军民融合大型修造船企业,北船重工化羽为蝶,已成为岛城船舶海工产业中的一张亮丽名片。

2018年,青岛船舶龙头企业相继建造修理了矿砂船、成品油船、集装箱船、特种船舶等。其中北船重工陆续交付了6艘40万吨世界上最大的矿砂船,后续船舶预计在2019年上半年前全部达到交付条件。同时,北船重工成功交付全球首例加长改装超大型集装箱船,该船是达飞系列改装项目的首制船,创造了全球最大规模的集装箱船切断加长纪录。此外,北船重工青岛武船正在建造国内先进深潜水工作母船,该船饱和潜水深度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作为青岛船舶企业中的代表,北船重工多年来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同时着力于提质增效,深入推动智能制造,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公司的40万吨新型矿砂船是国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25万吨矿砂船设计和建造关键技术’被评为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参研或独立申报4个国拨科研项目获得立项,科技创新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北船重工相关负责人表示。

产业集聚区初步建成

通过青岛市工信局提供的一组数据,可以直观地看出岛城船舶海工产业的现状与优势:

产业集聚区初步建成。规划建设了黄岛(海西湾)、即墨、董家口3个错位发展的船舶及海洋工程集聚区,3个基地总占地面积达30平方公里。

基础设施较为领先。青岛3个基地共有10万吨级以上船坞8座,其中50万吨船坞1座、30万吨船坞4座、10-15万吨级船坞3座,海洋工程滑道11条,可建造修理50万吨级以下的各类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等。年造船能力国家批复288万载重吨,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能力30万标吨以上。

行业创新资源不断积聚。由哈尔滨工程大学牵头成立了山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创新中心,同时已拥有国家级研究实验机构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海洋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深海基地1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个、中船重工所属7家国内顶级船舶技术研究所分部,省、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7家。

重点园区、企业加快发展。海西湾国家船舶海工装备产业示范基地、城阳区海工装备产业园等园区发展建设较好。完成了一批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生产,包括全球最大40万吨新型矿砂船,国内起重重量最大达3600吨的起重船,世界最大吨位级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PFSO),世界最大的俄罗斯亚马尔天然气生产模块,世界首座规模最大的半潜式智能海上渔场。

2022年智能制造水平国内领先

记者了解到,青岛的船舶海工产业存在着整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与劳动生产效率低、智能化改造缓慢等发展难题,但岛城从来没有裹足不前,放弃树立长远发展目标。据青岛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青岛的船舶海工产业将以大型、高端、智能、深水为目标,加强与中船重工、中船集团等央企的深层次合作,聚焦研发设计、标准规范、系统集成、工程总包等关键环节,发展智能化大型船舶、无人船艇、海洋工程平台、海洋观监测装备、深海智能养殖网箱等高端装备。同时,探索建立小型低成本海洋浮动传感器网络,持续感知大范围海域,发展海上智能定位产业。建设船用动力系统等大数据中心,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研发设计、焊接等环节应用,实现快速设计、快速检测。力争到2022年,船舶海工建造与终端产品智能制造水平国内领先。

发展船舶海工从4个方面发力

记者从市工信局获悉,青岛市发展船舶海工产业将从4个方面发力:

一是引导企业智能化科学发展。引导企业加强安全质量管理,依靠智能工厂综合管理系统提高综合管理能力。探索海工智能化建造,推进产业向智能制造跨越式发展,抢占特种海洋装备制造市场,打造国家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

二是着力推进船舶海工产业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继续推进山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创新中心建设,统筹全省资源,提升青岛配套技术能力,同时通过创新资源的集聚,不断提高产业研发合作水平,成为助力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并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三是依托创新中心加快双招双引及协同创新等工作。充分利用哈工程国内外重点研发资源,深化与中船重工、中海油等龙头企业合作,重点推进船用绿色发动机、中海油海工建造总部等项目建设。协助推进哈工程青岛船舶科技园开展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培育项目建设工作。研究补齐、做强海工装备设计以及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设备制造等链条。

四是加强本地企业配套能力建设。深挖本地现有企业研发制造能力,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逐步开展船舶舾装件、铸造件、管件等配套生产,并加强对双方生产企业的协调沟通,争取更多企业进入配套系统。

本版撰稿记者 杨博文 图片由企业提供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