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4月10日讯(记者 潘旭)“刻出形骸假像真,一丝牵动便精神”,木偶艺术是中国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技艺精湛,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熠熠生辉,并不断展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4月5日,《神奇的傀儡艺术》在崂山艺术讲堂开讲,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木偶专业副主任殷无为给观众们带来了一场木偶艺术的文化享受。
在当天的讲座中,殷无为深入浅出,由解字释义入手,结合传说故事和史实资料,把木偶文化的起源向观众们娓娓道来。“‘偶相人也,相人者,像人也’;‘偶’字从‘人’,从‘禺’,‘禺’表示照面、碰头,二者结合则意为‘照面者’、‘镜像人’。”从拆解字形的角度,殷无为告诉观众们,木偶的本义就是用木来模仿制作出人形,与土偶、陶俑等相似,只是所用的材料不同。
随后,殷无为又给观众们带来了三则传说故事,更加通俗易懂的像观众们介绍了何为“木偶”:“陈平造偶解城围是一个比较著名的传说故事,可能很多观众都听过。有一次匈奴单于冒顿将刘邦围困在一座城池中,孤立无援。刘邦的谋士陈平知道冒顿的夫人阏氏善妒,于是命人打造美人木偶,架于城墙之上运作机关翩翩起舞。阏氏以为是真的美人,冒顿破城后必会广纳姬妾,于是醋意大发,逼迫冒顿退兵,解了刘邦之困。类似关于木偶的传说还有周穆王与偃师、汉武帝和李夫人等,这些传说故事不仅表现了木偶的悠久历史,更表现出从古至今人们对木偶艺术神秘美感的喜爱。”
除了课件讲解,殷无为还给观众们带来了几段精彩视频和表演,由专业的木偶戏演员现场展示木偶艺术的奥妙。在现场互动环节中,几组观众以家庭为单位,在专业演员们的指导下,亲身体验了木偶的操纵技巧,现场一度火爆非常。
谈起如何与“木偶”结缘,殷无为告诉记者,这其中多少有些因缘际会。“我从小受名师开蒙,在北京学习京剧,直到十六岁高考,考入了上海木偶剧团和上海戏剧学院联合开办的木偶专业本科班,这才算是踏入了木偶艺术的大门。”殷无为说,木偶戏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与京剧戏曲艺术可谓血脉相连,既有很多共通之处,又有诸般变化和趣味在其中。“真正了解了木偶艺术之后,就会发现它不光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更是属于世界的一门艺术。尤其是当我游历了世界多个国家后,像丹麦、澳大利亚等等,这些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木偶艺术。在美国,有延续了80多年的艺术节;而在捷克,木偶是它的国剧。就这样,我对木偶艺术的钻研越来越深,也愈发觉得有趣,一发而不可收拾。”
作为一种至今仍在舞台上大放异彩的艺术形式,木偶戏必然要不断与时俱进,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为传统注入新鲜的血液,而多数观众对木偶艺术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较为传统的阶段,这也给这项艺术扩大受众群体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我也做过一些这方面的问卷调查,可能多数人对木偶的了解只限于它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源于汉兴于唐,对它的发展沿革等一些深层的知识就知之甚少。”殷无为告诉记者,让木偶戏永葆青春的关键,就在于能否适应现代人的艺术需求。“木偶戏除了娱乐、宗教祭祀两大作用外,开启民智也是它的一大功能。利用木偶戏这种观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寓教于乐,带给观众一些启发,因此有些时期的木偶戏表演可能更倾向于少年儿童。而木偶戏发展到现在,我觉得有些走向两极分化了,表演的内容要不就是偏向传统,要不就是偏向儿童,如何让中青年观众喜爱上这门艺术,是我们这些专业演员和研究者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