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上合③】青岛制造: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2019-04-01 15:50 来源: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
分享到:

以海尔收购通用家电业务、海信收购东芝彩电业务、双星控股锦湖轮胎为标志,青岛企业正深入参与全球价值链深度整合——

青岛制造: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截至2017年底,全市累计对外投资项目1542个,累计对外投资规模达到295.5亿美元,遍及全球99个国家和地区。

青岛企业正以国际化思维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深度整合,加快构建研发、生产、销售的全球一体化产业链生态,不断提升青岛的国际竞争新优势和开放型经济水平。

2018年4月20日青岛日报1版截图

青岛企业放眼全球、频频实施的资本运作,正在让全面升级的青岛制造、青岛创造大步走向海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发表题为《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的主旨演讲时强调,各国要顺应时代潮流,坚持开放共赢,勇于变革创新,中国将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继续推出扩大开放新的重大举措。

2016年,海尔斥资55.8亿美元收购跨国企业巨头——美国通用电气家电业务,刷新中国家电企业海外收购纪录。

中国的海外投资与并购,这几年来可谓繁花似锦,引起全球关注。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制造业品牌城市,青岛企业海外投资与并购力度空前,频现“大手笔”。两年前,海尔斥资55.8亿美元收购跨国企业巨头——美国通用电气家电业务,刷新中国家电企业海外收购纪录;去年年底,海信收购老牌电视品牌——日本东芝彩电业务;今年3月,双星等联合出资约40亿元控股全球排名前十并占据中国轮胎市场外资品牌第一份额的韩国锦湖轮胎。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市累计对外投资项目1542个,累计对外投资规模达到295.5亿美元,遍及全球99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采矿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农林牧渔业以及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实体领域,结构更趋合理,健康度越来越高。

眼下,青岛企业正以国际化思维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深度整合,在获得国外先进技术、成熟品牌、完善渠道、广阔市场与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加快构建研发、生产、销售的全球一体化产业链生态,不断提升青岛的国际竞争新优势和开放型经济水平。

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的青岛制造,正加速从跟跑到并跑、再向领跑转变。青岛制造,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频频出海,并购规模不断增大

2017年11月14日,海信集团收购东芝彩电业务的新闻“刷爆”朋友圈。分析人士将这一事件比作全球家电行业整合的又一里程碑,以及中国制造“走出去”的又一次胜利。

其实,此役只是海信漫长的国际化之旅的“一小步”而已。20多年来,借助海外并购,海信已经从“青岛的海信”变身“世界的海信”。

2018年3月30日,锦湖轮胎的工会、债权团、劳资政等各方达成一致,同意双星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海信并非个案。今年3月,双星与韩国产业银行为首的锦湖轮胎债权团达成一致,双星将联合青岛国信、青岛城投和青岛港三家国有企业共同出资约40亿元持有锦湖轮胎45%的股权,并成为其控股股东。

聆听青岛企业雄壮的“国际化交响”,大手笔的并购已成为最震撼人心的篇章。

在我国加入WTO之前,海外并购对国内企业来说还是个新鲜事物,可望而不可即。然而,青岛企业勇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01年,海尔首开先河,将意大利迈尼盖蒂公司旗下一家冰箱厂纳入麾下,成为第一家到欧洲家电制造腹地收购工厂的中国企业。

牛刀小试后,海尔海外并购“好戏连台”。2009年,海尔收购新西兰知名品牌斐雪派克20%的股权,3年后,收购其剩余的80%股权,完全获得其核心技术、品牌与渠道。就在完成这一收购的同年,海尔又以100亿日元成功收购日本三洋电机集团在日本及东南亚的冰箱和洗衣机等白电业务。而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还是2016年海尔对美国家电第一品牌GEA(通用家电)的收购。这一大手笔,创下了多项纪录,成为中国制造海外并购的经典案例。

经过多年探索,青岛企业的海外并购,已呈四处开花局面。

2017年年底,海信收购老牌电视品牌——日本东芝彩电业务。

在机械制造领域,2014年9月,华通集团所属青岛市机械工业总公司成功并购德国顶级铸造装备企业昆格瓦格纳工艺技术有限公司,成功获得世界级制造业品牌和高端铸造装备技术。敏锐发现商机的青岛三链锁业采取灵活方式收购海外品牌,开展跨国合作,截至目前,累计在欧洲、拉美、中东等地收购海外品牌16个,其中不乏享誉国际锁具市场的百年品牌。

在资源能源领域,从2008年起,青岛金王集团拉开了收购美国页岩气油田大幕,成为第一家在美国投资集技术、资源、装备、专业团队为一体的中国专业化页岩气公司。青岛瑞昌棉业在非洲的马拉维、赞比亚、莫桑比克、坦桑尼亚、津巴布韦、马里等国建设7个轧花厂、2个榨油厂、1个纺纱厂,年收购籽棉10万余吨、生产棉纱8000余吨,涉及当地农户20余万户,让100万当地人受益。

在文化创意产业,鲁信睿浩集团以6000万美元全资收购产业链上游的英国影院软件服务商和法国3D影院设备供应商,打造完整产业链、实现国际化产业布局。

以青岛制造为主打的“青岛牌”并购,目前已收获颇丰。普华永道发布的有关报告显示,青岛企业境外并购规模不断增大,涉及行业呈多元化发展趋势,结构日趋合理,健康度不断提升。

借梯登高,迅速建立竞争优势

相较于有形的商品,无形的资本流动性更强,更容易打破地理空间的局限与各种人为壁垒。

借助海外并购,可大幅降低企业海外发展的风险和成本。图为2016年,海尔收购美国通用电气家电业务,张瑞敏(右)与奇普·布兰肯希为公司揭牌。(资料图)

“通过海外并购,公司能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成熟完善的销售网络,既有的专利权、专有技术、商标权、商誉等无形资产,成型的管理制度、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成熟的客户关系网。这样一来,可以有效降低进入新市场、新行业的壁垒,大幅降低企业海外发展的风险和成本,迅速建立竞争优势。”曼信并购咨询创始合伙人陈鑫说。

青岛企业深谙此道。长期以来,在整个国际贸易产业链中,国外销售渠道获得了整个产业链80%左右的利润,国内生产企业获得10%-12%的利润,而外贸环节只能获得8%-10%的利润。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获取更高的利润、迅速建立竞争优势成为外贸企业实施海外并购的初衷。

沿着这一目标,新华锦围绕发制品这一核心出口商品,积极延伸国际贸易产业链,相继并购了世界第二大、第三大男发经销商美国OR公司和美国NI公司,进入境外营销网络和品牌等高附加值环节。“通过海外并购,我们的发制品形成了集设计、生产、品牌、销售为一体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由低利润区间进入到高利润区间,在国际市场上的主导地位和话语权明显增强。”新华锦集团有关负责人说。

如今,海外并购越来越受到青睐,日益成为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青岛备案(核准)企业对外投资并购项目中方协议投资额,已占全市对外投资总额的45%。

2015年7月,海信出资2370万美元收购夏普墨西哥工厂全部股权及资产。通过夏普品牌的授权,海信能更多地获取渠道资源,从而实现海信在美洲市场的快速成长,增强海信在渠道以及规模上的议价能力。图为夏普墨西哥工厂外景。(资料图)

借助海外并购的“梯子”,青岛企业成功实现了自我提升目标。近年来,海尔、海信、华通、新华锦、青岛万达、金王、地恩地等企业,抓住金融危机下经营不善的海外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的重要机遇,积极寻找目标,收购国外先进品牌和技术,布局海外高价值产业链,弥补短板,增强其竞争优势,实现了“借梯登高”。

“海外并购作为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成功的海外并购有助于企业充分利用资源,开拓国际市场,推进国际化战略。”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说。

世界认可,青岛企业展现实力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青岛企业之所以能在海外并购中屡屡成功,最关键的还是“自身硬”。

“海外并购钱很重要,但光有钱并不一定能取得成功。被收购的企业可能觉得中国企业有钱,骨子里不一定真的服你。”一位企业负责人说,被收购企业只有看到中国企业强大的研发能力、良好的经营情况、不错的品牌价值,才会心甘情愿被收购,哪怕自降身价。

海尔能够成功收购通用家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通用家电认可海尔的品牌。图为海尔冰箱互联工厂。

海尔成功收购通用家电便说明了这一点。“海尔的报价在竞争者中处于中等偏低水平,最后交易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通用家电认可海尔的品牌,信任海尔的跨国运营能力。”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说。

身为世界男发第二、三大经销商的美国OR公司和美国NI公司之所以愿意“委身”新华锦,也正是看重了新华锦在发制品领域强大的生产、研发等综合实力。海信、双星、华通、金王、地恩地等企业能顺利并购海外品牌莫不如此。

海外并购如火如荼,但不能盲目跟风。业内专家指出,必须契合自身的实际需求,不能完全依赖“拿来”。“企业在海外收购技术型企业时,要特别注意通过收购获取对方技术与提升自主研发两者并重。因为只有拥有强大的创新和研发能力,才能走得更远。”普华永道中国及香港与亚太区企业并购服务主管合伙人鲍德炜说。

收购锦湖轮胎,双星“智慧转型”的亮眼成绩受到了全球业界的关注与认可。图为双星全流程轮胎“工业4.0”智能化工厂。

海尔、海信对国际家电巨头的并购,就极具针对性,整合后正在发生很好的“化学反应”:青岛企业拓展了业务和市场,获取了技术和人才,接轨了标准和规则,被收购企业获得了丰厚的资本、稳定的供应链、广阔的市场,达到了“1+1>2”的效果。

政策不同、文化观念不同,在海外并购中,跨界的冲突与碰撞时有发生。“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到海外并购首先要有开放性思维,在充分意识到差异的基础上适应不同规则和环境。”普华永道中国北方区企业并购部主管合伙人钱立强说。

青岛企业深有体会。“在并购两家美国公司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两国文化和价值的差别,我们采取的策略是充分尊重,充分沟通。这样做的结果是不但加深了相互间的理解和信任,还促进了业务的提升。”新华锦集团有关负责人说。

通过越来越多的海外并购实践,青岛企业海外并购能力正在慢慢增强,不仅发展壮大了自己,也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树立了更好的中国企业形象、品牌形象。(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沈俊霖)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