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9日 青岛日报1版截图
什么是开放?对一座城市而言,开放就是在更大的市场空间去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优质资源的配置效率,去寻找合作者——
遍布全球的“深圳合伙人”
“深圳也始终在学习,在追赶。”3月18日,深圳市政府政策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在接受青报全媒体联合报道组集体采访时这样说。
试想,40年前的那个小渔村如果要冒出在经济总量上赶超香港的想法,在所有人看来无异于天方夜谭。而就在去年,深圳以2.4万亿元的GDP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名副其实的NO.1。
某种意义上,深圳的成功就在于善学和敢超,在于总能在最大范围内找到最多的、最合适的、也是最棒的“合伙人”。
▲1979年,这里响起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声春雷,经历过辉煌与沉寂,2015年,蛇口与前海一起觅得自贸区的风口,再次登上中国改革开放舞台的前沿,如今这里已是全世界最具活力的地方之一,更是深圳发展高度的标杆。图为深圳湾畔的蛇口。徐斌 摄
事实也一再佐证。在深圳,与“高手”合作的故事经常上演:
2月21日,空客在亚洲的首家创新中心在深圳落成。“空客选择在一个地方成立创新中心不会是一个孤立的举动,而是代表着‘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合作伙伴关系’,这是决定我们选址的要素。”空客首席执行官托马斯·恩德斯说。
国际知名孵化中心创始人Cyril Ebersweiler在将总部从硅谷搬到深圳时说的一番话直截了当:“这里能够让我们在1公里之内找到任何想要的原材料,这是美国、欧洲和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做不到的。”
深圳,这个实力强劲的全球合伙人并不是天生的。从最初的“三来一补”,到后来的“山寨式”模仿跟随,再到自主创新,深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
加工贸易出口由于“两头在外”,外贸企业长期处于“微笑曲线”底端,处处受制于人。早早意识到这一点的深圳,率先开始调结构转方式,不断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加快推进货物贸易结构转型升级。
调整的效果立竿见影,深圳加工贸易出口占比开始不断下降,由2012年的53.0%下降到2017年的34.8%,而一般贸易出口占比由2012年的28.0%上升到2017年的43.1%。一降一升间,深圳企业已经实现了蜕变。
与贸易方式同步改变的还有产品结构。目前,具有较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出口已经占到深圳出口的75.4%,占全国的比重超过14%,为我国连续9年保持机电产品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地位贡献了力量。
这还远远不够。以电子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不断提高,其比重也从2002年的33.7%,上升到2017年的50.7%,逐步改变了深圳制造,乃至中国制造的“观感”。
最近,深圳本土企业韶音科技一款在国内名不见经传的骨传导无线耳机,在亚马逊网站以4.3的高评分击败BOSE等一众世界知名品牌,赢得了北美整个运动耳机40%的市场份额。
在数千公里之外的非洲大陆,一家在中国默默无闻的深圳手机厂商——传音公司,一年卖出1亿多部手机,占据了非洲手机市场近半壁江山,并藉此成为中国手机出口的NO.1。
只要你有好的想法,深圳就可以帮你变成现实。走在华强北店铺多得令人晕头转向的电子商城,耳旁撕扯打包胶带的声音此起彼伏,一辆辆满载各式电子产品的小推车不时从身边呼啸而过。
谁也无法预测这些产品会在何时、何处以何种面目再次出现,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这些小推车稍微停一停,全国乃至全球电子产业的相应环节就会出现“不适”症状。
一枚枚小小的电子元器件串联起全球的合作伙伴。爱尔兰企业家林凯西没有读过关于中国的书,也不会说中文,却在深圳创建了一家有5000名员工的公司,还在深圳华强北和旧金山建立起相互联动的硬件“加速器”公司,已把60多家初创公司助推上市。
目前,深圳正推动深圳制造向深圳创造、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深圳产品向深圳品牌转变,华为、平安、招商银行、万科、中集、比亚迪、海能达、大族、创维等一个个响亮的品牌,享誉全球市场。
资本的流向决定着经济的活力。没有海量资本的浇灌,深圳不可能成其为今天的深圳。2018年,深圳新设外商投资企业增长近1.2倍,实际利用外资达到82亿美元、增长11%,占全国比重高达6%
近年来,海外企业巨头加快布局深圳,希望能够在与深圳的合作中赢得主动。
今年2月21日,深圳迎来了一位重量级“合伙人”——空中客车,其将在亚洲的首家创新中心放在了深圳。
往前追溯,2016年10月,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宣布,将在深圳设立中国第二家研发中心。深圳也随之从苹果的人力组装厂,一跃成为智力基地。
同年同月,另一家在深圳设立总部级机构的高科技跨国公司,是为无数安卓手机制造心脏的高通,将创新中心设在了阿里巴巴大厦。
早在2007年,微软就在深圳设立了技术研发中心。2018年9月,微软宣布与600多家企业携手合作成为战略合作伙伴,提供电脑视觉、产品认可和语音识别能力三方面解决方案,并针对大湾区制定市场推广计划。
此外,英特尔、三星等跨国公司积极在深圳设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
盘点深圳与海外企业巨头的合作史,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上扬曲线:外资投资深圳的意愿在不断增强。世界500强纷纷选择落子深圳的背后,必然是顺应潮流、把握机遇的考量。
“深圳抓住了两次产业转移的机遇,产业链优势不断提升,全球资源整合能力不断提升,这正是外资趋之若鹜的根本原因。”深圳市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改革处副处长王海金18日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说。
王海金认为,深圳在利用外资的大潮中,逐步成为港澳台与外资大型企业的制造中心和供应链集中地,特别是与香港形成互补发展关系,承接了大量来自香港制造业的转移,完成了资本与技术的原始积累。随后,又积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潮流,实现了产业迭代,不断向产业链中高端攀升,最终成就了如今的深圳。
实现自身发展的深圳,开始出现“溢出效应”,深圳资本开始自主、自发地走出去,走到海外去投资,闯出另一片天地。
并购是深圳企业迅速找到国际高端合伙人,拓展国际市场的有效手段。深圳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和海外研发人才队伍进行的国际投资并购成效显著、特色鲜明。
华大基因收购美国CG公司,英飞拓收购全球智能IP视频方案供应商March Networks,大族激光收购以色列激光检测器械公司Nextec,海普瑞收购美国肝素生产企业SPL等等,不胜枚举。
事实上,深圳企业总是以国际化的视野和长远的战略思维,主动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在信息通讯、生物医药、消费电子、能源电力、海工装备等领域已经形成若干分布全球、优势明显的产业链条。
比亚迪、五洲龙等新能源汽车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捷克等众多国家公交系统和机场等专业领域投运,占有重要市场份额。迈瑞、理邦等深圳企业医疗器械产品成功打入东南亚、欧洲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深圳企业走出去的成功案例为不少还在黑暗中苦苦摸索的中国企业照亮了方向。
深圳CBD灯光秀已经成为不可错过的深圳网红景点。每天晚上,43栋摩天楼集体点亮,118万个点光源光彩夺目,270°环幕动态式、包围式、沉浸式的视觉感官体验非常震撼。
这一被誉为高科技的灯光秀背后,是全国首创的“大小点光源组合”技术,体现出“深圳标准”的力量。
深圳持续打造深圳质量、深圳标准,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统计显示,深圳近年来累计参与研制了5413项国际国内标准,已有60多家国际国内标准组织工作机构落户深圳,国际国内标准话语权明显加强。
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事实上,标准制定者往往也正是行业的领导者。
在标准生态中成长起来的深圳企业,以标准为利剑,雁阵式加快“走出去”,在获取关键海外资源、寻求国际产能合作等方面率先发力,并借“中国优势”与国际产业巨头合作,在技术、标准和规则方面谋求更多话语权。
随着全球业务的不断拓展,华为开始越来越多地参与全球行业标准的制定。早在2012年年底,华为就加入了全球150个行业标准组织,并担任180多个职位,创造了中国企业参与全球行业标准制定的记录。
深圳的另一家明星企业中兴通讯是全球5G技术及其标准的主要参与者和贡献者,是包括国际电联在内的70多个国际标准组织的重要成员。借助一个又一个国际标准和专利技术,以及与国际运营商的成功合作,中兴通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欧美国家的业务不断得到拓展。
“全球要素”加“全球市场”,已成为深圳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体系的重要推动力。
“从世界工厂向产业链的高端迈进,这个过程就是深圳不断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寻找合伙人的过程。”18日刚刚走马上任的深圳市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改革处负责人孙维德对记者说。
(青报全媒体联合报道组 执笔:沈俊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