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题 > 时政类 > 正文

“学深圳赶深圳”⑥ 创新型企业站上产业最前沿

2019-03-25 17:48 来源: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
分享到:


blob.png

▲2019年3月25日青岛日报1版截图

blob.png

在拥有了诸多令人艳羡的企业梦之队后,踏准新一轮产业革命节拍,深圳正在孕育更多在全国乃至全球叫得响的创新型战队,一批活力四射的企业、行业在崛起——

深圳,创新型企业站上“产业最前沿”  

(青报全媒体联合报道组)

站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风口、以2.4万亿GDP晋级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第一,深圳的发展又踏上了一个新的起点。

像很多城市一样,深圳也要再一次回答如何向更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我们要紧紧扭住科技创新不放。”深圳市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改革处副处长王海金在接受我们采访时,开门见山地说出这句乍一听颇有点“口号”意味的话。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发现,这句话恰恰简明扼要地表达出这座城市对产业发展路径最深刻的思考和体会。

blob.png

▲深圳赤湾港位于珠江口东岸,距香港20海里。紧临水深航道,多式联运俱全,是一个内河船舶和远洋水深巨轮均能靠泊的河口港。图为深圳赤湾港全景。深圳官网资料照片

更多的“华为”正在诞生

深圳街头,清一色的绿牌新能源出租车时刻都在提醒着初来乍到的人们,这里是比亚迪的大本营。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先行者、首批成功进军欧美和日本等市场的中国车企之一、国内首家实现电动车CPU——车规级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量产的企业……尽管带着如此多光环,但在深圳人眼中,比亚迪却并不“特殊”。华为、腾讯、中兴、华大基因、大疆……这里有太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实力派”。

正是企业活、产业活,深圳创造出经济奇迹也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深圳企业的活力超乎想象。我们在采访中,反复听到“6个90%”的说法——90%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科研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专利产生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这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在一些城市还在为产业由要素驱动型转变为技术驱动型谋划路径时,深圳就已经能够依靠高新技术产业挺起经济的脊梁。

blob.png

▲2019年1月18日,任正非在华为深圳坂田基地接受采访。(图片来源:新华网)

数据是枯燥的,却最有说服力:2018年前三季度,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超过1.66万亿元、实现增加值5466.6亿元,对GDP的贡献率达29.64%。在2019年的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有这样充满底气的表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华为这些大企业之外,深圳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仅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就已达1.4万家。用深圳市政策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的话说,这是一个强大的梯次型创新企业群。这些企业已经开始在各自领域崭露头角,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

工匠社科技,是一家我们在前海梦工厂团队融资榜单上才初次了解到的机器人科技创业公司,近日与阿里、美团等企业一起,登上了美国权威商业媒体《Fast Company》发布的“中国最具创新力企业10强”榜单;

柔宇科技,成立不到10年,去年10月底超越柔性屏大佬三星、本地龙头企业华为,发布了全球首款真正的可折叠柔性屏手机,互联网预言家凯文·凯利评价其走在了柔性屏探索的最前列;

……

在深圳数以万计的高新技术企业中,正在不断诞生下一个“华为”“腾讯”“大疆”……

“前卫”的产业创新生态

当看到如此多的深圳企业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舞台的中心,收获来自四面八方的赞誉时,有多少人能够想到,在此之前,它们经历了多少失败和挫折、从何时起它们就扎根于深圳的某一个角落日夜奋斗、这座城市给予了它们何种养分才使它们成长为参天大树……

到底是什么样的生态,让创新在这座城市“野蛮生长”?

半个月前,《深圳经济特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正式实施,再次给所有创新型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这个全国首部综合类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将为创新型企业的成长壮大提供更强有力的保护,免除他们在科技创新上的后顾之忧。

何谓紧紧扭住科技创新不放?这是最好的例证之一。

创新,是深圳的基因,为各个创新主体提供更好的环境,搭建最优的生态,这座城市的决策者有最深刻的体认。

奥比中光,人工智能圈内新崛起的3D传感领域独角兽,早在6年前就已在南山区的一间小办公室内起步。当谈到为何落户于深圳时,曾就读于北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并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从事过博士后研究的公司创始人黄源浩就曾表示,深圳最适合创业者的气质和基因,为高成长性企业提供了绝佳土壤。

国际知名刊物《经济学人》曾给予深圳一个媲美硅谷的称呼——硅洲,而类似的称呼还有很多,“创新温室”、世界创新和发明的“皇冠上的明珠”“硬件硅谷”“全球三大创新中心”……在深圳,围绕产业创新发展,从知识产权保护、便捷优惠的人才落户政策、到配套齐全的创新创业产业园区、再到官产学研资介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整个生态链条已“绿意盎然”……

而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高度前瞻性的产业创新生态。

在深圳,产业创新永远是提前一步的。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港澳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袁持平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深圳不会等到产业败象已露或衰落已成定局时才布局未来,而是在该产业仍兴旺时就着手布局新的替代产业。由此,深圳通常是早早就引进相关人才、创新团队,静待花开。

南方科技大学校园,一座蓝色建筑内,坐落着国内首个以诺贝尔奖得主名字命名的研究院——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它以新医药、新材料和新能源为研究领域,正在为深圳相关产业发展提供着全球顶级智力支持。诺奖得主研究机构的研究方向与产业发展方向的精准契合,是深圳这种产业布局方式的最好佐证。目前,深圳确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和医学、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都有这些研究机构在支持。

超前的思维方式,在深圳的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它们在谋划发展方向时,很少会在原来的产业格局中寻找下一个增长点,或是利用新技术或是利用新模式,来撕开发展的下一个突破口。”王海金说。

blob.png

▲500米高空俯瞰雨夜中的深圳,马路、霓虹灯、蒙蒙雨雾,勾勒出一幅如画的美景。(新华网 梁必成 摄)资料图

“放手”让企业去做

如何孕育更多站在产业前沿的领军企业?采访深圳市政府部门的过程中,每当我们提出这一问题,得到的回答出奇地一致:“放手让企业去做”。

习惯了市场化的深圳,即使在面对新产业和创新型企业时,仍然坚定地选择了市场化。企业为主,政府为辅,这是深圳推进产业和企业发展的最根本逻辑。

“在市场上,政府永远不会比企业更专业。政府在框定了产业发展大框架之后,怎么发展,就留给企业去思考、去做。”吴思康说。而政府要做的,是瞄准企业发展中的痛点,及时出台相关政策,为企业消除发展中的后顾之忧。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此轮产业变革中深圳划定的方向。去年底,深圳发布实施了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项资金扶持政策,涉及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支持建设国家企业技术中心、鼓励企业加快技术转化和商业模式创新等若干方面的奖励措施。“这一政策解决的就是新技术发展初期的资金需求。”吴思康十分严谨地将这一政策称为“科技政策”。

还回到华为。从商用通信设备销售到研发生产,从手机到芯片,没有哪一个环节是政府设计出来的。近期,针对国际市场的掣肘,华为决定加快自研芯片的研发和量产,预计下半年海思麒麟处理器在华为手机上的自给率会提升至60%。而它对市场风险的这种较强抵御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佐证了深圳所走的市场化路径的合理性。

华为、腾讯、大疆……像深圳这座城市40年来经历的一样,深圳之所以不断有企业能站上产业前沿,都是在宽松的氛围中自己闯出来的。

(执笔:孙欣)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