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题 > 本站公告 > 正文

一条通往记忆的“无号公交”,为何坚守43年?

2019-03-12 15:05
分享到:

青岛新闻网3月12日讯(通讯员:张鹏 高潇娴)在青岛,有一条以非线路号命名的公交线路,曾经因途经线路长、客流量大而火爆一时,被大多数老青岛人所熟知,也成为众多钢厂职工的“班车”。但随着城市的发展、青岛钢厂的搬迁,这条线路逐渐的淡出市民的视野,而为了方便周边居民的出行,青岛公交集团至今仍然保留着这条客流量较少的线路,同时,也保留了这座城市的记忆。

曾经火爆一时 钢厂职工最爱

台东—钢厂大站车线的前身是23路,于1976年开通,在线路开通之初,由于线路经过台东、四方、沧口等人流密集的区域,线路一度非常“火爆”。“由于当时钢厂职工较多,上下班大多数职工要乘坐23路公交车,导乘出来后再换乘其他线路,所以当时客流量很大。”市南巴士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黄杰回忆道。上世纪70年代由于岛城大型国有企业如棉纺织厂、海晶化工、钢厂、红星化工厂、碱厂等都位于老四方和沧口等老城区,人流密集,乘车需求大,这条线路则作为接驳这些大型国企职工上下班的主力。后来因23路线路号被其它线路使用,该线路于2015年1月23日线路更名为台东-钢厂大站车,这也是岛城一条非线路号的公交营运线路。

一开半辈子 后继有人来

台东——钢厂大站车线,途经威海路、海泊桥、小村庄、水清沟、永平家园、振华路西站、兴华路、板桥坊、碱厂、钢厂10个公交站点,该线路公交车票价为1元。48岁的驾驶员张慕华已经在这条线路上开了4年的公交车了,张慕华告诉记者,“这条线只有一辆公交车,每天上、下午固定发两趟,”,张慕华是从老师傅张锡铭手中接过的方向盘,张锡铭回忆道:自己在这条线路上一开就是近30年,直到2010年退休,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开就是半辈子。

张慕华从张锡铭手中接过方向盘的那刻起,就决定把自己剩余的职业生涯奉献给这条特别的公交线路,和张锡铭一样,张慕华也做好坐在驾驶室一直到退休的准备。“我开这辆车,为这条路线服务也有4年时间了,也慢慢对它产生了感情,我离退休也就十几年的日子了,我就想安心开着我这辆仅有的大站车,拉着我这些固定而又熟悉的老乘客们,一直到我退休的那天。”张慕华说道。张慕华向记者表示,他觉得一直开着这辆车到退休是他的使命,是这条线赋予他的使命,他也希望能不负张锡铭的嘱托完成这个使命。

坐的是情怀 乘的是情谊

张慕华告诉记者,由于这条线路的发车时间固定,许多乘客都慕名来乘坐这辆大站车,有的是为了节省时间,而有的则是来找寻这座城市老城区的回忆。现年70岁的张大爷告诉记者:30年前家住水清沟的他就是乘坐这辆大站车到钢厂上班的,“当时在老沧口上班的人特别多,我当初也是‘大部队’中一员,那时候这条路线还叫23路,早上一车子上的人都是钢厂的工人,乘客们都是同事,而23路显然成了我们的班车。后来钢厂搬迁了,我也退休了,没想到这线先还保留着,虽然缩减成了一辆车,不及以前热闹,但也是留了个念想不是。”。张大爷退休以后,闲暇时候经常会特意乘坐现在的大站车,没有准确的目的地,只是再次坐上这辆车,再次看看着沿途的道路,虽然公交车早已更新换代,车外的景色就早已物是人非,但那份情怀还在,那份对大站车的回忆还在。  

张慕华还透露给记者一件趣事,因大站车发车时间固定,乘坐这条线路的乘客大为老熟人,有一名姓李的先生已经在工作日固定准时的乘坐张师傅的大站车有两年多的时间了,因为每天准时准点上车下车,这位李先生在张师傅混了个脸熟,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们也从点头之交变成了“老朋友”,记者后来又通过张师傅联系到这位李先生,李先生接到记者的电话颇为激动,他告诉记者,他家住台东,在碱厂附近上班,因为上下班时间固定,又正好与大站车的行驶时间相吻合,经常能坐上这辆车,一开始只是偶尔能正巧碰上这辆车到站,后来和张师傅熟悉以后,便每天等待着它的来临,也为了能和张师傅说上几句话。李先生还特意向这条公交路线表示了自己的感激之情,虽然这条线路只有一辆车,班次也少,却极大方便了自己的出行,每天只要稍等几分钟,便可以乘坐这物美价廉的“班车”,实在是大大提高了自己出行质量,李先生最后表示希望公交不要撤销这条路线,它虽然不起眼,但却有独属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记者从青岛公交集团了解到,台东——钢厂大站车,是典型的里程高,但收入少的线路,而之所以保留这条线路,也是考虑到方便市民的出行需求,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交也从高拥挤度向高舒适度转化。台东——钢厂大站车每天上、下午各发两班车,台东的始发站发车时间为上午4:50、7:00,下午14:35、16:50,如果您也想来回忆老青岛的城市风貌,可以来乘坐这辆大站车,来找寻属于你的城市记忆。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