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题 > 综合类 > 正文

【网络中国节•春节】好运常来 除夕夜提着灯笼迎财神

2019-02-11 09:37 作者:崔文静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青岛新闻网2月7日讯(记者 崔文静)网友朋友们过年好!本网记者在淄博给您拜年啦!这年过得真快,转眼已到了初三,您家乡今天有啥习俗?在记者老家,初三是“带上孩子回娘家,陪着丈人喝几杯”的日子,咱们今天的春节故事,就从“回娘家”说起。

20年前挎圜子(一种形似菜篮的置物容器,内放米面、饼干等),十几年前换箱子(奶、鸡蛋等成箱礼品),如今现金来替代。生活水平提高,带的东西变了,但这大年初三的风俗却还是老样子。小辈回娘家,舅舅、姑妈、姨妈等亲戚看一遍,聚在一起吃个团圆饭。老一辈笑得露出缺了一半的大门牙,正值壮年的儿女们拉着家常,孙儿辈重孙辈的小孩子们打打闹闹……三世或四世同堂,可谓其乐融融。

孙儿辈4岁的宝宝给大伙端上美味,自己先吃了一块。

儿女相聚话家常,是大人们的乐事,小孩子偏爱鞭炮和灯笼。在记者老家,除夕夜晚8点,娃娃提个灯笼,跟着爷爷奶奶外出“迎财神”。每年去的地方都不一样。“恭喜发财,好运常来”,灯笼重复着吉祥话;“财神到我家”,小宝贝跟着大人说。

淄博乡下,除了贴对联和福字,还要贴“萝卜钱子”,又称“过门签”、“门笺”,寓意财源广进、吉祥如意。有顺口溜说“天山钱、地上钱、落到地上都是钱”。萝卜钱子彩纸制成,上刻图案和文字,下面剪有穗头或牙子,有红、绿、黄、紫、蓝等色,门楣贴五六个,大门对面的墙上也要贴一个。

淄博春节期间,还有民俗表演。如今的多数村庄,都有自己的秧歌队。初三起,一些村庄就扭了起来,一扭扭到元宵节。

周村有“踩芯子”,演员多是孩童,小孩子站在坚固铁棍上随着鼓点起舞,远看像是悬在空中;芯子起源于明清时期的周村,后传至淄博的博山、淄川、张店、临淄等地,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临淄有“踩寸子”,一种短高跷,和“踩芯子”一样,同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青有“莲花落”,也叫“落离莲”、“摇钱树”,是旧时盲人乞丐行讨时唱的民间曲艺。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