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园。
青岛国际院士港。
从1994年5月中共青岛市委、市政府撤销沧口区设立李沧区至今,历经24年发展的李沧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铁路青岛北站开通运营、百年李村大集搬迁、国际院士港成立、李村河中上游改造完成、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揭牌,再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上流佳苑社区,视察李沧助老大食堂……这一件件里程碑式的大事件都印证着李沧的蓬勃发展。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下,李沧区紧抓科技创新,大力集聚高端人才,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助推科技成果转化,构筑以网络信息、新金融、设计研发、影视文化为主导的“4+N”产业新体系,打造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引擎,引领发展新常态。不断做大做强经济发展新动能,坚定不移地朝着宜业宜居宜身宜心的创新型花园式中心城区迈进。
高层次人才集聚
青岛国际院士港已经成为山东高质量“双招双引”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毗邻青岛世园会,比邻滨海大道、中国海洋大学的地方有一个由27栋多层小楼和3栋高层组成的办公园区。2016年6月3日,为了改变李沧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尴尬现实,李沧区区委、区政府大胆创新,在该处打造出一片院士聚集区——青岛国际院士港,包括袁隆平在内的国内外顶尖的院士汇聚这里。
在李沧区委书记王希静看来,实施创新引领,加快动能转换,离不开人才和科技两大支撑。李沧要以青岛国际院士港、院士双创中心为载体,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特别要大力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高质量的“双招双引”让人才队伍的层次和结构不断改善。李沧区启动青岛国际院士港,目前已累计签约引进国内外知名院士108名,其中外籍院士占比85%。
为在全球范围内集聚人才,李沧明确了八大产业方向,在加快打造对外开放平台、构建创新发展“四梁八柱”上进行了新的探索,积极搭建国际科创平台——青岛国际院士港、国际多元交流平台——丝路协创中心、数字经济平台——亚马逊AWS联合创新中心、精品精致消费平台——邮政跨境电商产业园等人才集聚的八大产业平台,推动产业资源向平台汇聚,招商引资围绕平台展开,把人才、资本、信息等各方面资源充分集聚起来,带动存量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加快追赶发展步伐。
为统筹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李沧区建立了区政府领导分工负责的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及经济运行协调推进体系,并具体划分为科技创新、文化产业、旅游健康产业、人才教育、生物医药、工业等11个专班综合推进,进一步明确了八大产业发展方向,并从发展目标、发展方向、政策措施以及招商名录4个方面对行业发展制定指南。
创新是李沧最显著的城市气质,是支撑李沧持续快速发展的核心动力。李沧区以创新驱动重塑发展基因,强化人才和科技“两大支撑”,激发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兴区、科技强区之路,把人才作为推动发展的第一资源,把科技作为推动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打造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引擎,做大做强经济发展新动能。
大力度民生建设
李村河经过大力改造,中上游焕发了新的生机,形成了以自然生态资源、完善区域配套、便捷交通网络、独特人文气质为特色的居住生活圈,打造出融居住、消费、教育、休闲、商务、健康为一体的多元和谐居住区域。李村河沿线,绿树成荫,山清水美,改造后建成的活动广场、健身场地、景观桥梁都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分享改革红利,扭住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教育、收入、社保、医疗、养老、居住、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等问题,让居民切切实实体会到获得感、荣誉感、幸福感,这是李沧区一直以来的追求。
——劳有应得。李沧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从“有保障”到“节节高”,老百姓“钱袋子”越来越鼓。
——学有优教。李沧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全区目前共有公办中小学46所,学前教育机构108所。
——病有良医。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居民医保个人负担率明显下降。原有的医疗资源改革提升,新引进市八医东院区、青岛眼科医院北院区等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和健康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卫生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十五分钟健康服务圈”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
——老有颐养。建设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户籍每千名老人床位数50张,政府为困难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实现全覆盖,更多老年人享受到家门口的就近养老。
李沧区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提出“一核引领、四化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思路,推动网格化治理、标准化建制、信息化支撑和精准化服务。
李沧区中心医院在翠湖社区建立了“老年家庭病房”,老人的房间成了医院的病房;青岛市胸科医院和新视界眼科医院推出定期“义诊”服务,翠湖社区的“党群服务岗”小木屋成为体检服务上门的“党员义诊屋”……李沧区楼山街道吸收李沧区中心医院等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以兼职委员身份进入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班子,形成“1+N+X”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
到2020年,李沧将在115个社区全面推行“一核引领、四化推进”城市基层党建模式,构建起全区域统筹、多方面联动、各领域融合的城市基层大党建格局,街道社区党组织统一领导、城市各类组织积极协同、居民群众广泛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基层治理体系。
让城市变成花园
李沧旧村改造持续推进、居住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李沧专门成立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民办理不动产权证领导小组,破解历史遗留的不动产权证办理难题,已经累计完成3万5千余户居民房产证办理任务。
李沧顺应群众对美好环境的期待,以人民为中心,以创新为引领,以“努力打造宜业宜居宜身宜心的创新型花园式中心城区”为目标,提升城区品质和魅力,让城市更富人性的温度。
位于深圳路的象耳山公园改造之前,山上原有废品收购站、老旧厂房等大量建筑,四处采石坑,山体遭到严重破坏,植被覆盖率较低。李沧区委、区政府启动公园建设,并将其列为李沧区2016年和2017年的政府实事和重点建设项目。公园于2017年底建成并免费开放,极大地改善了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
楼山公园2017年启动改造工程,该项目为李沧区第一处海绵改造的山体公园,同时被列入2017年、2018年区政府重点建设项目。目前,土建工程已基本完成,计划2018年底竣工开园。
李沧突出特色整治提升生态景观,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通过道路建设、市政设施养护维修、排水设施建设、河道综合整治等方面完善基础配套,让城市景色更加生动。
李沧持续推进老旧楼院整治、棚户区改造,通过铺装透水地面、排水改造、绿化提升等工作,实现居民生活空间的宜居适度。
为精益求精整治提升环境卫生,李沧探索出针对道路保洁难点区域的“1+5”作业模式和针对机械化保洁难点区域的“1+1+1”作业模式,把“如厕如家”品牌叫得更响亮,将公厕建设管理工作打造成惠民利民工程。
走在今天的李沧,没有一处“马路市场”,没有一处占路早夜市,甚至就连流动摊点都很少出现,随处可见的街角公园,点缀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很多来过李沧的人都惊叹:“李沧越来越漂亮了!老百姓生活更方便,也更丰富多彩了!”
青岛李村河。
■相关链接
“组合拳”炼出好干部
李沧区曾是老工业区。在近年来的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行动中,爬坡过坎期间,部分干部出现干事状态“掉线”、工作本领恐慌。
李沧利用现代通信手段,开发、共享手机软件,在干部中实行“四个一”痕迹工作法:全区从区领导到社区“两委”成员1500名干部,每人都在软件上填报当天完成的“每日一事”,在每个周日每人提报一篇“每周一悟”,重点项目、考核指标、应急管理的工作节点任务完成情况“每月一报”,重点项目现场观摩投票打分“每季一评”。痕迹工作法提高了工作效率;干部们也把这个平台当作学习交流、获取工作方法的宝库。
“李沧区是青岛的老工业区,正处于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要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必须先解决部分党员干部思想懈怠、作风涣散的问题。”王希静说,痕迹管理倒逼干部以抓铁有痕的劲头抓落实,形成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除了痕迹工作法,李沧为提升干部解决问题的能力,打出一套“组合拳”,先后下发《李沧区党政干部问责办法》《李沧区干部不得提拔重用的情形20条 (试行)》《关于支持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容错免责工作办法(试行)》等文件,推动全区党员干部开动“脑子”、踢开“绊子”、甩开“钩子”、撸起“袖子”,成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好干部。
在“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氛围推动下,李沧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进一步提振,创新形成的发展成果洋洋大观——以优化审批环境为例,扎实推进“服务到企业、服务到项目、服务到社区、服务到居民”工作,行政审批服务大厅的区直部门178项行政许可事项中,176项实现了“零跑腿”;174项申请公共服务事项中,有173项实现“零跑腿”,走在了全省甚至全国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