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题 > 时政类 > 正文

绘就“三城”宏图 剑指核心区发力

2018-11-28 17:47 来源:青岛日报
分享到:

▲2018年11月22日青岛日报1版截图。

作为青岛主城中心区,40年来,市北区凤凰涅槃,蝶变新生。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新起点”,市北区肩负着从“主城中心区”跨越到“功能核心区”的这一宏大使命——

绘就“三城”宏图剑指“核心区”发力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余瑞新

时间是有力量的。40年的春华秋实,孕育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

市北区历经两次区划:1994年5月,国务院同意山东省调整青岛市市区行政区划,撤销台东区行政区域,并入市北区;2012年12月,市北区、四方区撤销,设立新的市北区,以原市北区、四方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市北区行政区域。

城市空间的重塑,给这片土地赋予了成长的加速度。至2018年,市北区人口已由1978年的18.5万增至108万,面积由7.1平方公里增至65.4平方公里,辖22个街道办事处,137个社区,海岸线17.8公里。

集传统商贸业和老工业于一身、人口密集的市北区,扎根城心生长,寻求突破。历经40年改革开放的洗礼,站在“新起点”的市北区聚焦“城市生长力”,剑指“核心区”发力,打造更有温度和厚度的主城核心区。

▲中央商务区。

从小商品市场到现代服务业重镇

走出“商贸兴区”特色路径

即墨路小商品市场,是青岛改革开放中的一个商业地标。这颗40年前埋下的商贸业的种子,如今抽枝散叶,以现代商业的形态,蔚然成“林”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上世纪70年代末,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应运而生,琳琅满目的各类商品,给物质匮乏年代的人们带来了巨大惊喜,雨后春笋般生长的个体户群体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活力。

即墨路商圈商会会长冷延乐是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的“创一代”。1980年,从潍坊来青闯荡的冷延乐来到即墨路小商品市场贩卖手套、箱包,凭着吃苦耐劳的干劲儿,很快成为那个年代人人羡慕的万元户。那一年他18岁,这一干就是38年。

上世纪80年代的即墨路市场风光无限。据统计,仅1987年上市品种就达1.1万多种,成交额以每年上千万元的速度递增,其中1987年为7800万元,比1986年增长了13.8%。1990年,即墨路小商品市场“退路进室”,成为我国北方规模最大的小商品市场。

和即墨路小商品市场齐名的当属台东商圈。上世纪80年代,台东工业发展后劲不足,台东区30个工业企业中近一半企业利润大幅度下降,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迫在眉睫。1988年3月,岛城首家股份制企业青岛利群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入驻台东三路77号,经营针纺织品、日用百货、五金交电、文体用品、服装鞋帽等4万余种商品,成为台东商业发展的新起点。

“商贸兴区”是原市北区、台东区根据功能定位,从两区作为青岛市历史上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商品流通区的区位特点出发所定发展道路,贯穿上世纪80、90年代。但当物质产品的短缺基本消除后,经济增长必然更多地依靠服务业,升级传统商贸、发展现代服务业势在必行。

进入21世纪,市北区先后提出“商贸兴区、科教兴区、文化兴区、人才强区”“规划建设八大新兴产业基地”“推进五大组团开发建设”等战略,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现代物流、金融产业、蓝色经济等新兴服务业涌入,推动市北区由服务业大区向服务业强区、现代服务业核心区转变。至2010年,市北区二、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达17.34:82.66,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增至59%。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北区围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总要求,加快高端服务业“千万平米工程”、邮轮港城、滨海新区等重大项目规划建设,稳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主体地位更加巩固,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升。

2017年,市北区提出大力发展新型金融、总部经济、文化创意、健康医疗等高端服务业,建成湾区现代服务中心。预计到2021年,新增商业、商务面积300万平方米以上,新增各类金融机构100家,新增税收过亿元楼宇15栋,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86%以上,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65%以上。

新型金融、总部经济、文化创意、健康医疗、信息技术、中介服务等都是现代服务业的范畴,如何选、怎么做,成为破题市北未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围绕市北区经济发展特色,2018年,市北区提出“1136”产业发展格局,其中,“6”指区块链、智库集群、城市治理、人力资源、文旅产业、现代保险业等六大创新产业,市北区以期通过产业定位、平台建设、项目引进实现转型升级,为进军“核心区”提供强大的经济动力。

包括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台东商圈在内的历史文化资源示范片区,正依托百年青岛元素打造记忆市北品牌,文旅产业、城市综合体等新业态入驻;包括青岛中央商务区在内的产城融合示范片区,落户绿色建设、城市治理、现代保险业、现代金融业、智库经济等领域的企业达1500余家;包括新都心商圈在内的创新资源集聚示范片区,瞄准“智商”升级,打造“有历史、有文化、有主题、有口碑”的智慧商圈……聚焦“核心区”城区发展能级的全面提升,市北区第三产业的“升级”仍在继续。

从粗放的老工业到新兴产业主打

不断培育发展新引擎

40年前,市北区的纺织业名满天下。代替机杼声的是时尚纺织、新材料、大健康、大数据等现代产业生态链

“盛锡福的帽子,谦祥益的布,瑞蚨祥的绸缎,震泰的西装”,与青岛这座海滨城市几乎同时诞生的纺织业具有“上青天”的美誉。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发展日益成熟的纺织业引入资本、技术、新型机器等资源,成为“大青岛”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但20世纪末随之而来的大变革、大调整、大重组,让青岛纺织粗纺加工业逐步退出市场,国有大型纺织企业相继破产关闭。

“母亲工业”的“消肿减肥”对于市北区来说不是个例。市北区是老工业区,城区面貌更新、城市功能完善、经济快速发展,使市北区不得不大刀阔斧地改革,完成由环境质量相对较差、发展活力相对不足的“老工业区”向富强、文明、宜居、幸福的“现代化中心城区”转型。

今年10月,首届以“Time up, Wake up!”为主题的“Woo青岛!城市创艺生活节”在华秀168艺术中心(纺织谷)开幕,20余名国际知名艺术家、50余个创新生活品牌亮相,关于城市未来生活方式和创艺生活的体验一度在岛城掀起时尚高潮。40年前,这里曾是青岛国棉五厂,隆隆机器声响彻。如今,这里已成为集“会展商贸、文创艺术、纺织科技、国际贸易”于一体的时尚秀台。

2008年,依托青岛市政府启动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工作,市北区加大搬迁企业规划编制、土地收储、项目招商等工作力度,实现“成片实施、统一开发”,土地利用高效化。据了解,自2008年实施企业搬迁改造工作以来,市北区共有79宗企业土地纳入市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计划,合计约6120亩的土地将成为市北区“转动能”的核心方阵。截至目前,市北区已经完成搬迁7个地块,40余宗土地出让工作,累计腾空土地170万平方米。

市北区扎根城心,寸土寸金。直面没有拿出大地块发展大项目的实际,市北区大胆试水错位发展:从科技要素、创新要素、平台要素、人才要素出发,发展都市型工业。按照“去库存、留产业”的原则,利用区域老厂房和闲置楼宇,博士园、天幕城创想小镇、智立方产业园等焕发新活力;引入山东领潮新材料项目、有研集团山东总部项目等总部平台项目;打造青岛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牵手各大高校和院士团队,打造智库集群……据统计,至2017年,市北区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46.1%。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2017年,市北区提出建设国家级橡胶材料与装备科技创新中心、轨道交通技术创新中心、生物科技创新园、浪潮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园、大健康产业园、地理信息产业园等六大创新载体,创新因子散布在市北版图,成为全面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推动市北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沸点”。

2018年,市北区提出打造“三城”。西部,以工业货港为主要功能的大港,如今已变为市北区再造新空间、再创新优势的重要引擎,一个以发展邮轮经济、文化旅游、创新会展、跨境金融等产业为主的邮轮港城,国际化的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和金融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正在酝酿;北部,依托青岛软控信息化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就地改造的“橡胶谷”,如今高新技术产业聚集,羽翼日渐丰满,正打算瞄准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总部及研发基地,建设新材料科技城;东部,以中央商务区为载体试点打造绿色建设科技城,通过产业引导、项目推进、政策扶持、科技孵化等举措,打造100亿级的新动能产业,初步建成绿色发展与建筑业大数据产业体系。

三城成三足鼎立之势,以爆发力惊人的创新为支点,市北区正大步迈向“核心区”。

“像绣花一样治理城市”

打造更有温度和厚度的主城核心区

占青岛七成棚户区的市北,素有“青岛居民大院”之称。随着安居、增绿、提高保障标准等民生工程的倾力实施,市北区的民生“温度”持续升高

提起仲家洼,老青岛人并不陌生。这片改革开放初期青岛市最大的棚户区,人口密度曾是城市平均人口密度的110倍。如今,当年的趴趴屋变身高楼,早已没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垃圾堆成山,脏水遍地流”的尴尬。

“雨天倒灌”“臭水沟”“打吊铺”“公共卫生间”,回忆起改造前的仲家洼,镇江路街道居民王传香嘴里蹦出最多的便是这些词。1949年,8岁的她随父母搬到仲家洼,15平方米的地方住着6口人。1993年,北仲家洼棚户区改造启动,1995年,王传香住进了两室一厅的新房。时任台东房地产集团公司总经理的孙连祥见证了“仲家洼速度”,据孙连祥介绍,“当时参加仲家洼棚户区改造的工人达6000多人,除去吃饭时间之外,每天都忙到晚上8点。”

时针转拨至1992年,青岛市棚户区改造工程正式启动。市北区作为青岛的老城区,素有“青岛居民大院”之称,棚户区和旧城改造任务繁重。经2014年区划后,新市北肩上的包袱愈加重:棚户区居民达4.9万户,占当时市内三区的70%。

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一头连着群众的生活改善,一头连着城市品质的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为此,市北区不断创新机制和方法,加快“棚改”进程。“棚改速度”让老百姓吃了颗定心丸。2018年,市北区正式进入棚改项目收尾清零阶段。从筒子楼到住宅小区,从“蜗居”到“安居”,市北区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棚改工作”答卷。

棚改只是市北区“民生账单”的一部分,改革开放40年来,市北区城市道路建设、基础设施维护、城区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提升;以山头公园、交通干道等为重要区域和节点的“增绿”工程全面推进,海泊河、杭州路河、水清沟河等重点河道综合整治相继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美丽市北的轮廓逐渐凸显。

与此同时,市北区不断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持续加大教育、医疗、公共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在民生安居、民生就业、阳光救助、社会保障、社会安全、社区服务等领域下足功夫。仅2017年,市北区各类民生支出就达48.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6.4%。

“人是发展的尺度”。构成“核心区”的逻辑,应该以人为核心,将能否让人民生活幸福作为进退、取舍的标尺。40年来,市北区始终心系群众,民生领域成绩单亮点满满,站在“新起点”,建设有“温度”的核心区则对市北区的民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7年,市北区城市综合治理指挥中心成立,这是市北区对“像绣花一样治理城市”的回应。作为城市治理的“大脑”——城市治理网格化系统平台汇聚了公安、民政、人社、卫计、工商等13个部门132类近3000万条数据资源,城市的每一寸肌肤在这里都清晰可见。各类“城市病”在此集结,19个部门联合办公研判筛选,第一时间将问题发送给责任单位,并实时接受反馈。统筹调度、应急处置等城市治理难题,困难救助、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民生保障工作,经济发展、产业规划布局等都可以通过平台精准有效地解决。

2018年,市北区深耕“绣花”功夫,深入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市容环境整治提升“十大行动”“徒步巡查找痛点、挂图作战解难题”等系列活动,为城区环境品质“补短板”、增“颜值”。着眼民情民计民生,健全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多渠道丰富公共服务供给……

在“城市生长力”的指引下,市北区正朝着“功能核心区”跨越。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