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11月22日讯(通讯员 宗绪昌 曲涛)初冬时节,生长在平度市博物馆内的千年银杏树,虽饱经风霜,却枝干遒劲,枝叶茂盛,神采奕奕。银杏树下,一拨拨市民、游客络绎不绝,人们陶醉在这美景之中。
2018年,平度市博物馆在坚持常年开放的基础上,以山东省可移动文物修复平度工作站启动为契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采取多种形式,真正让文化活起来,把历史送到群众身边,让人们认识历史,传承文明。
采取多种形式,把历史送到群众身边
博物馆是传承、展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陈列展览是其最主要的平台。今年,平度市博物馆在坚持常年开放的同时,不断创新展览理念,以博物馆独有的方式彰显平度历史文化,融入市民记忆。该馆以“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契机,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吸引观众走进博物馆。通过“五进”、“三下乡”等一系列举措,把历史送到群众身边。
围绕“让文化活起来”,平度市博物馆今年年初编制了一系列活动方案。农历正月,在2018新春花灯会举办之际,制做刊板12块,用图片的形式为观众介绍馆藏文物精品38件,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参观,当天参与群众近3000人。平时,该馆制做了文物介绍和文物保护单位简介的展览刊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利用镇村大集,把展览送到群众身边。
同时,发放宣传材料,让人们切实感受到文化就在身边,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考虑到学生上课时间难以集中参观博物馆,该馆采取“走进去、请进来”的方法,为学生讲解历史文物知识。
走进去,与学校约定时间,在课堂上、操场上为学生讲解历史文物知识,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请进来,利用学生假期时间,组织学生进入博物馆,工作人员集中讲解,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假期生活,也让学生认识历史,传承文明。平度市博物馆还把历年出版的图书进行汇总,把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以赠送的形式提供给学校,深受学校的欢迎。今后,平度市博物馆将采取多种形式传承历史,把历史送进社区、乡村、学校、企事业、军营、警营,让更多人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
新启点、新征程,山东省可移动文物修复平度工作站启动
2017年,山东省文物局强化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建立曲阜、鲁西、鲁东南3个区域中心;在沂源、定陶、黄岛、平度、临沂、诸城建立6个工作站。全省初步形成了以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为龙头、半岛科研基地为依托、区域中心为骨干、重点区县工作站为支撑的全省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网络体系。
平度市博物馆是授牌的青岛地区文物修复工作站之一,在地理位置上是山东最东部的一个。授牌后,平度市博物馆立即布署建设,经过一年的努力,文物修复工作站建成,并于2018年11月1日开始试运行,经过半个月的运行,各种设备运行正常,人力资源调配完成,试运行期间修复青铜器32件。
保护修复工作是可移动文物安全的重要保证。该馆在预防性保护的基础上,做好对于文物主动干预的保护工作。文物修复对设备和人员的要求较高,平度市博物馆在保证不对文物造成损害的前提下,使用物理、化学等方法清除文物上的有害物质,消除病虫害,使文物得以长久保存。同时,对破损文物进行整形和修补,恢复其原来的形状,以满足观众的观感需要。修复所用设备多为专用设备,操作上要求规范、认真、细心,而对人员要求更加严格,需要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不仅要有文物知识,还要掌握金属材料学、化学、机械、造纸、电学等知识。
目前,平度工作站正对平度市博物馆的馆藏602件金属文物进行修复。完成后,还将陆续对其它收藏单位的文物进行修复。条件成熟后,将对社会服务,以满足民间收藏爱好者的文物修复需求。
运用RTK,让考古工作插上科技“翅膀”
2016年,为配合潍莱高铁建设,经过对高铁沿途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的两座古墓,根据地表遗物分析应为汉代。2018年,经过山东省文物局专家讨论、国家文物局批准,对这两座古墓进行考古发掘。由平度市博物馆、青岛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承担此次发掘工作。今年6月底发掘工作开始,历时近5个月,目前发掘工作过半。在这次考古工作中,考古队把新的科技手段运用到考古发掘工作中,使考古发掘更加科学、规范。
平度市博物馆承担全市的考古工作,经过几年的锻炼,考古工作经验越来越丰富,考古手段也越来越先进。平度市博物馆是青岛地区首个把RTK运用到考古工作中的博物馆。
此次对两座古墓进行考古发掘,又购置了无人机来辅助发掘工作。无人机的视角被称为“上帝之眼”,利用这一视角拍照可以对大面积的地表进行分析,发现平时发现不了的地面异象。这次考古工作就是利用无人机发现了周边的墓葬,还利用无人机制作地形三维图像,把发掘工作的每个步骤进行记录,利用图形工作站制做出三维图像,使研究工作更加细致、科学。
多年来,平度市博物馆和青岛考古所一道致力于考古工作科技运用,大胆尝试,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熟练运用,让考古工作插上科技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