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今日举行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介绍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及碳减排有关情况。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主持发布会,通报近期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进展,并共同回答了记者关注的问题。
刘友宾首先通报了生态环境部开展第二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推进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工作、即将召开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8年年会以及我国南沙大气环境综合监测站全面建成的情况。他说,第一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全部完成督察反馈工作,目前正陆续开展第二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进驻工作,既查不作为,也查乱作为。生态环境部推进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取得积极进展,已完成八成以上的环境整治任务,目前进入攻坚阶段。各地将结合自身实际,不搞“一刀切”,切实落实地方党委政府水源地保护主体责任,确保按期完成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任务。通过几年努力,南沙大气环境综合监测站已全面建成,具备15项指标监测能力,标志着南海地区大气环境综合监测迈出坚实的一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8年年会将于11月1-3日在北京举办,年会主题是“创新引领绿色新时代”,共设8个主题论坛,约400人出席。
李高就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及碳减排有关情况进行简要说明。他表示,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多年来,我们努力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道路,采取了优化产业结构、节能和提高能效、发展非化石能源、增加森林碳汇、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一系列举措,取得积极成效。下一步,中国将继续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影响,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把握全球低碳发展新机遇,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更好发挥应对气候变化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协同作用。
在针对有些人担忧,机构改革会造成应对气候变化职能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减弱时,李高回应,机构改革把应对气候变化职能调整到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新举措。他说,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关系到国家的全局和长远,从来都不是某一个部委能够单独完成的,需要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需要地方积极落实,需要行业和企业积极参与,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机构调整为实现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污染治理的协同增效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生态环境系统有非常强有力的监督体系和机制,对推动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实现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有记者问到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IPCC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对我国在碳减排方面的影响,李高表示,IPCC第48次全会通过的报告是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会议授权并历时两年多研究形成的,中国科学家也积极参与并有诸多研究成果,报告已明确向全球展现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各国还要审慎评估IPCC报告有关建议以采取进一步的应对行动。对中国来讲,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温室气体排放增速显著放缓,取得非常显著的成效。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继续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切实把已经提出的行动目标落实到位。
有舆论质疑,受中美贸易战影响,中国政府放松治理污染的力度,降低目标任务以刺激经济增长。刘友宾回应,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制定的重点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提出的目标任务是实事求是的,实现这个目标,压力还是非常大的,任务也是非常艰巨的。认为“京津冀及周边区域今年秋冬季PM2.5等减排目标设定降低了大气治污力度”是对方案的误读。生态环境部也在攻坚方案中提出进一步任务要求和保障措施,全力以赴确保完成既定的各项环境目标任务,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环境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记者牛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