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办群众满意的教育。
青岛新闻网10月31日讯(记者 任俊峰)近年来,城阳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和“教育强区”战略,以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深入践行“阳光城阳”核心理念,以改革的精神破解教育发展难题,以阳光的操作推动改革措施落实,努力探索城乡一体、校际均衡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好市民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为老百姓提供更为公平的教育环境,让广大居民的教育获得感更加充实。
推行“教育发展共同体”改革
为进一步实现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城阳区积极推行“教育发展共同体”改革,以内涵发展为路径,充分发挥优质学校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推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加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努力满足市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据介绍,“教育发展共同体”是将两所学校“捆绑”发展,双方通过互派学科教师、干部挂职交流、师生共同活动等形式,在学校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嵌入有效的行政和专业支持,改变了以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追求表面效应的现象,充分发挥了“1+1>2”效应”。
为此,城阳区专门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教育发展共同体建设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实施方案》,实现了招生培养、师资、课程、教研、教育资源、家长资源“六统筹”。城乡间、校际间义务教育学校差距进一步缩小,优质教育资源基本实现全覆盖。截止到目前,全区52所普通中小学参与到教育发展共同体改革,占学校总数的80%以上。
经过几年的改革探索,城阳区“教育发展共同体”改革成效显著。优质学校学科骨干教师承担学科教学展示任务,为街道学校学科教师提供直接的课堂观摩学习机会,充分发挥名师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提高共同体内教师专业素养,真正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共同体学校实行教师柔性流动制度,打破了人事关系壁垒,实现了“校际共享、互动双赢”的人才交流机制。“一对一、全方位、可持续、共提高”的捆绑式教师发展,构筑了教师发展的教育场,促进了教育走向均衡化。同时,教育共同体模式也带来了更多丰富的联谊活动。以“手拉手、共进步、同成长”为主题,开展“班级与班级结对”、“学生与学生结对”联谊活动,鼓励学生通过书信、网络、家庭联谊等多种方式相互联系,定期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增进友谊,开阔眼界,互相学习,丰富生活。
校园足球“城阳模式”放异彩
前不久结束的2018“哥德杯”世界青少年足球赛,城阳区共有9支球队参赛,表现出色。其中,城阳区第二实验中学在B16组别中一路挺进决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城阳,青少年足球已成全面开花之势,不仅中小学“班班都有足球队”,足球启蒙课更是走进了幼儿园。借助“哥德杯”的广泛国际影响力以及走在全国前列的校园足球工作,城阳区正在积极建设世界青少年足球名城,打造青岛和城阳走向世界的又一崭新名片。
近年来,,城阳区按照市委着力打造国际足球名城的要求,,以“阳光城阳”建设为总抓手,体现在青岛市率先走在前列中再创辉煌的“城阳担当”,紧紧抓住市政府把城阳作为“足球试点区”的机遇,坚持把发展足球运动作为增强人民体质的健康投资,不断完善支持足球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大力发展足球运动,让足球运动成为健康生活的重要方式,校园足球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据介绍,城阳区拥有浓厚的足球运动氛围。全区已建成足球运动场105处、笼式足球场50处,平均每万人拥有2.5片足球场,比肩德国、意大利等足球发达国家,构筑起了“15分钟足球运动圈”。城阳区依托良好的场地设施,群众足球运动蓬勃开展,全区各年龄段业余球队100余支,每年举行2000多场群众性足球比赛,经常参加足球运动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9%,享有“足球桃花源”的美誉。
校园足球的“城阳模式”被国家主流媒体在全国宣传推广。城阳区坚持“在普及基础上促提高、在提高指导下促普及”的校园足球发展之路,目前已打造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19所、青岛市特色学校33所,累计获得市级以上青少年比赛冠军60余个,其中9人入选国少,3人入选国青队,英国《镜报》评选的“中国小梅西”就来自城阳。足球已经成为城阳走向世界的一张靓丽名片。去年,城阳区成为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