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题 > 正文

网络辟谣 三招击中“命门”

2018-10-11 13:50 作者:张智萍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关注网络诚信建设系列报道⑦)

传播正确知识 讲求通俗方式 使用亲民渠道

  住院超15天不能医保报销,私人诊所买小孩当活教材,走街串巷的充气城堡是偷孩子的陷阱……日前,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发布近期热点谣言盘点,一则则近期热转盛传的谣言赫然在列。

  当前,一些网络谣言翻新伎俩,谣言辨识难度不断升级:有的杜撰惊悚夸张表述,多种套路演绎“舌尖谣言”;有的拼接真实视频、移用新闻图片,冠以虚构情节混淆视听;还有的一味追求流量恶意炒作,甚至形成谣言传播产业链……

  应对网络谣言新伎俩,须拿出新对策,添加“快捷键”。近日,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召开专题评议会,针对造谣传谣等失信行为剖析成因危害,探讨治理举措。与会委员们认为,打击网络谣言乱象,应加快构建综合治网格局,压实互联网平台责任,提升网民媒介素养,共同培育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氛围。

  套用模板 标题惊悚

  警惕“旧谣新编”

  从“塑料紫菜”“棉花肉松”到“低钠毒盐”“活吃蝌蚪治病”,“舌尖谣言”打着食品安全提示的幌子,配以“中毒”“致病”等耸人听闻的标题,套用反复出现的模板,屡屡“旧谣新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报告显示,在各类网络谣言中,食品安全谣言占比达45%,位居第一。

  《2017年食品谣言治理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7月,中国健康传媒集团食品药品舆情监测中心谣言数据库,已积累谣言及辟谣数据超过5万条。其中,2017年与食品谣言相关的信息达1.7万余条。

  “食品安全话题靠近公众日常生活,共享度高。这一领域的谣言扩散成本较低,加之一部分人因个别食品安全问题触发的‘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心态,导致关涉食品安全的谣传频现。”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宋小卫分析,网络谣言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用耸人听闻的表述和绝对化的语言作为“兴奋点”,吸引眼球,受众如不仔细辨别核实,往往会误信中招。

  动辄冠以“震惊”类标题、虚构耸人听闻的事实、极力渲染紧张情绪……网络谣言的经典套路颇为相似。《2017腾讯公司谣言治理报告》分析指出,感叹命令引注意、假借权威增可信、夸张表达来恐吓、煽情路线促转发等4种套路在网络谣言中最为常见。

  “相当一部分网络谣言故意使用夸张新奇的标题及表述,讲述超出大众认知框架的内容,并用与人们常识相悖的结论吸引注意力。此外在社交媒体时代,谣言散布者利用谣言的社交功能,动辄以‘为家人转’为题,使人们不自觉地传播这些负面谣言。”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周逵分析。

  真假掺杂 拼接伪造

  识破“仿真骗局”

  “打药的目的是除草、杀虫,黑木耳的栽培过程中至少要打两次药,打农药是为了保证黑木耳的产量。”日前,一段“黑木耳打农药”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中的男子背着打药箱对黑木耳打药,并称“自己不吃这样的黑木耳”。视频传播后,引发不少网友担忧。随后,中国食用菌协会发布声明,指责视频内容“具有明显的动机不良和恶意抹黑的意图”,有摆拍嫌疑。

  不仅摆拍视频混淆视听,一些掐头去尾、移花接木的拼接视频和图片更令不少网友真假难辨。今年7月,一段反映武汉某公司挖掘机暴力施工的视频被大量转发,画面充斥暴力场面,然而经当地公安机关核实,所谓的暴力施工视频竟为3段毫无关联的视频拼接而成。

  “此车号使用权归政府所有,请尽快到车管所办理退办手续。”去年12月,一张挂有“沧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字样的“红头文件”在河北沧州当地流传,从发文字号到成文日期,谣传文件与政府公文高度相似。

  “视频和图片更易唤起人们情感、吸引关注,因而较之单纯的文字有着更强的传播力。”周逵认为,拼接剪裁、运用特效等视频和图像处理技术的门槛日渐降低,平台监测识别难度大,进而造成不少谣言以视频和图片形式在移动端扩散,给网民识别判断增加难度。

  专家指出,如今的网络谣言很少通篇虚构,会有意模糊其与真实信息的界限。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张铮举例,一些谣言制造者从科学知识甚至是自然科学定律出发,有意模糊或忽略其适用前提和条件,对其中部分内容加以绝对化。受众必须睁大眼睛加强识别,方能破除这类谣言。

  刷量炒作 肆意转载

  杜绝“谣言推手”

  “限购了,限购了,我有什么办法呢?”今年5月,一段所谓“50余万元现金却买不到房”的视频在四川成都热转。视频中的男子情绪激动,并将一把现金甩到地上。不久后,成都市公安局新都区分局的通报揭开了背后的猫腻:所谓的抢购视频,竟是当地某房地产中介公司工作人员编造截取,以制造抢购氛围。

  从现实情况看,以往网络谣言在传播扩散上多为以讹传讹,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而如今,不少网络谣言背后不乏经济利益驱动,其中自媒体逐渐成为网络谣言传播黑色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专家指出,应针对实际从严管理,杜绝“谣言推手”,斩断“造谣黑链”。

  “全球媒体刷屏!我们喝进嘴里的咖啡,竟然都是这种东西!”今年3月,一个名为“澳洲Mirror”的公众号发布了一则消息,声称某品牌咖啡中含有强致癌物。该文情绪愤慨、措辞惊悚,打着海外媒体旗号大肆散布谣言。

  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委员们表示,一些商业网站、自媒体平台等为博取眼球赚取点击量,罔顾新闻真实性,传播或炮制虚假新闻、不实传言,误导社会舆论,破坏媒体形象,损害媒体公信力、诚信度。

  “一些自媒体恶意编撰、恶意猜测和恶意解读,其目的在于通过一系列吸引眼球的内容获取关注和流量,赚取流量费和广告费;有的甚至因为经济利益驱使,故意对某一企业和行业进行商业诽谤。”张铮认为,近年来出现的洗稿、刷量等乱象,使得治理自媒体谣言传播面临新考验。

  据自媒体行业人士介绍,一些所谓的专业团队内部分工严密,包括制造谣言推手、营销公司和自媒体运营者等多个环节。现实中,一些自媒体账号转载实行“明码标价”,拥有一万粉丝量的公众号转发一次标价可达300元。

  压缩谣言传播空间,需要放大科学声音。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委员们建议,新闻媒体应当积极履行责任、恪守职业道德,坚持科学求证,传播正确知识,有效遏制不实传言谣言。

  精准辟谣固然有效,而要让真相从源头“跑过”谣言、赢在起跑线上,周逵还建议,研究机构和媒体应加强科普宣传,讲求通俗方式,运用亲民渠道,将条文式科学原理转化为可用可得可学的“简单答案”,为普通网民识别谣言提供触手可得的“快捷方式”。(记者 钱一彬 林小溪)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