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要闻焦点 > 正文

计利当计天下利——中外学者呼吁以“中国智慧”应对全球治理挑战

2018-09-29 17:54 责任编辑:中石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2018年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在山东曲阜开幕。新华社记者 王南 摄

新华社济南9月27日电(记者 刘宝森、章利新、魏圣曜)当今世界,和平发展是主流,但孤立主义抬头,局部冲突不断,地缘政治失衡,难民危机频发,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和挑战,加剧了文明间的隔阂甚至冲突。人类文明向何处去?隔阂还是相通?中华文明又能贡献哪些智慧?

26日至27日,在2500多年前诞生了中国先贤孔子的曲阜尼山,以“文明的相融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第五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60多名专家学者敞开胸怀,共同探讨人类文明走向。

2018年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王南 摄

论坛27日宣读了《关于文明的相融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席声明》。这个体现与会中外学者共识的声明指出,面对复杂的世界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任何文明都不可能孤立前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明对话是多样文明交流互鉴的有效桥梁。

山东省曲阜市的孔子铜像。新华社记者 王南 摄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声明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界限,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视角,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给出了理性的可行的行动方案。不同文明相生相长、取长补短,是文明发展进步的不竭源泉。

与会学者指出,自哥伦布开辟新航道后,随着科技发展,人类加速步入全球化,以前彼此相对隔绝的文明,可以“面对面”了,但冲突也多了起来。

“最近500多年,这些冲突没能很好地解决。”尼山论坛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学典说,源于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中国提出的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王学典认为,不同文明间大体有四种相处方式:隔绝、对抗、冷战、对话。“在我看来,人类文明已步入新时代,各文明必须加强对话交流,才能互信互鉴、携手走向未来。”他说,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对话”是成本最低的方式。

文化节上,传统文化爱好者在展示传统文化技艺。新华社记者 王南 摄

“进入21世纪,人类可能正处于‘星际时代’前夜。”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颜炳罡认为,浩渺宇宙中,人类家园只是一颗淡蓝色的小星球;如果有外星文明,估计它们很难把美国人、中国人或者美洲文明、亚洲文明分辨得如此清晰。

“如同一艘即将扬帆航行的船,星际前夜的人类,是同舟共济还是内耗斗争?这考验着人类的智慧。”颜炳罡说,儒家思想所追求的“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等,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之舟”的丰富智慧源泉。

在山东省曲阜市一处公园内的雕塑。新华社记者 王南 摄

蒙古国国立大学教授蒙热勒·其米德策耶说,孔子为人类文明相处提供了两条重要原则:一条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另一条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学生将其概括为“忠恕之道”,这是中国智慧的精华之一。

长期研究王阳明哲学的德国学者大卫·巴拓识认为,和其他文明相比,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一种相对更平衡、开放、可持续的治理模式,擅长用非暴力方式解决问题。“天下大同”“四海之内皆兄弟”等理念,也说明中国很早就宽容接纳其他文化和宗教。如今,其他国家学习中国智慧,显然能给世界带来积极变化。

面对不同文明和国家间的纷争,中国还鲜明提倡秉承正确的义利观。

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认为,文明争端大多源于利益之争,中华文明倡导“计利当计天下利”,不是从个别文明、国家、民族的利益出发,而是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具有“最大公约数”的价值内核。

文化节上,传统文化爱好者在展示传统文化技艺。新华社记者 王南 摄

与会学者认为,从文明的区域分野来看,东西方文明都存在着不足,也各有优势。匈牙利科学院高级研究员阿提拉·格兰德皮埃尔说,西方现代文明崇尚个人主义、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权力、金钱、技术占据主导。“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需要更完整的世界观。”

颜炳罡认为,二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倡导的自由主义治理模式占据世界主流,这类治理模式偏重竞争、热衷逐“利”,而中华文明长于伦理、更看重“义”。化解利益争端当信守“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中国提倡的义利观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对救治人类争利迷失具有现实意义。

杨朝明说,上世纪80年代,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提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如今,人类文明正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已经到了必须观照各种文明尤其是中国智慧的时候了。”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中石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