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8月29日讯(记者 于泓 通讯员 郭婷婷 王恩全)8月29日上午9点,青岛市市北区浮山新区街道联合同安路小学在青岛汉画像砖博物馆为86名一年级新生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开笔礼”活动。
“开笔礼”是中国传统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旨在让年龄在4-7岁准备和已经进入人生求学阶段的孩子,在似懂非懂中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来一次“亲密接触”。
古时,“开笔礼”是极为隆重的典礼,对每个读书人来讲有着重大的意义,被称为人生四大礼之一。学童会在开学的第一天早早起床来到学堂,由启蒙老师讲授人生最基本、最简单的道理,并教读书、写字,然后参拜孔子像,才可以入学读书。这一仪式俗称“破蒙”。
改革开放后,随着传统文化的被重新“认可”,开笔礼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也被重新定义。除了沿承一定的旧仪式外,也以新的面貌融入了新时代的文化启蒙教育中。
本次“开笔礼”活动分为三个环节,一是新生在汉画像砖博物馆老师的带领下参加“开笔礼”仪式,二是参观汉画像砖博物馆典藏文物,三是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拓片”制作。
“开笔礼”仪式第一步是入位,执事、弟子、师者按照先后顺序入位,由师者带领身着汉服的学生们向至圣先贤孔子像行礼,以示尊敬。第二步是正衣冠。行盥洗礼,净手洗面,表达对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尊崇。衣冠反映人的精神风貌,让学生注重自己仪容仪表整洁。童蒙之学,始于衣冠,先正衣冠,后明事理。第三步是谢师恩。学子向老师递拜师帖,上束修六礼。以示师徒关系确立。从此老师要以教好学子为己任,做学子的要尊重老师,尽学生的本分。老师带领学生向孔子像恭恭敬敬地行三鞠躬礼。
在行礼过程中,很多观礼父母眼眶湿润,见证孩子的成长,感受为人父母的幸福与喜悦。参加观礼的王女士看到自己的孩子有模有样地向至圣先贤孔子像行礼、郑重其事地击鼓鸣志,欣慰地说道:“看着孩子从一个婴儿慢慢长大,当初还是那么一丁点,现在都可以听从老师的指令完成一些基本任务,真的是很开心。通过这次观礼,我看到了孩子的成长,也深受传统文化氛围的熏陶,这次活动很有意义,不光是孩子我们家长也深受启发。”
第四步是击鼓明智,在老师详细讲解击鼓鸣志的含义之后,每名学生心中默念志向,庄严神圣地击鼓三响,从此明确志向,早日实现人生梦想。第五步是朱砂启智,这又称之为“开天眼”。老师用朱砂在学生的额头正中点上红痣,意为开启智慧,以此寄托对学生求学生涯的美好祝福,希冀学生们从此眼明心亮,读好书,好读书。在学生额头上闪耀着的一颗颗红痣无不浸透着父母师长的美好祝愿。第六步是启蒙描红。开笔大礼,老师教学子描红“人”字,按照“头正、身直、臂开、足安”原则,注意“正确握笔、规范姿势、用墨规则、笔锋运用、起运行收”,学生们在纸上写下一个大大的“人”字,寓意着人生启蒙阶段,学做人最为重要。写完一撇一捺“人”字之后,希望学生们知道要做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最后一步聆训,老师带领弟子朗读国学经典《三字经》,在郎朗读书声中,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魅力,传承传统经典文化。
“汉代是中国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鼎盛时期,第一次有了汉民族、中华民族的概念,是民族统一、国家统一、博大兼容文化的光辉典范……”接下来,小学生们在青岛汉画像砖博物馆馆长杨敏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博物馆典藏精品汉画像砖,了解汉族、汉语、汉字等的历史由来。
最后,小学生们又来到拓片制作体验区体验拓片技艺。拓片,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是用宣纸和墨汁,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地拷贝下来的一种技能。小学生们亲自动手制作瓦当拓片,体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新生陈博勋在“开笔礼”活动结束后,激动地跟参加观礼的父母说:“原来古代学童上学还有这么多步骤啊!我今天不仅被点了朱砂,还学会了如何写‘人’字。我还跟着老师们学着制作了拓片,以后要开始上学了,想想就好兴奋啊!”本次“开笔礼”活动,为孩子们点亮智慧明灯,让他们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传承国学经典,激发他们求学求知的欲望,培养他们对中华文明“根”文化的认知和情感基础。
“一直以来,我们严格按照区委区政府部署,严抓基层党建和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各方面成绩喜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让讲文明、树新风、做奉献遍地开花。”浮山新区街道党工委书记万泽娟介绍说。
近年来,经典文化正默默地滋润着市北区人的心田,也提升这个城市核心区的精神凝聚力。古人曰:“百河汇江,百江纳海”,“开笔礼”作为一个经典文化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魅力,也是市北人文气质和品格追求绵长而润泽的真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