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专题>时政类> > 正文

杨立华教授走进即墨古城大讲堂 纵论中国哲学与文化自信

来源:青岛新闻网-- 2018-08-27 22:37:01 字号:TT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立华走进即墨古城大讲堂。

青岛新闻网8月27日讯(记者 陈志伟)今天,即墨区2018年为民要办实事项目即墨古城大讲堂,邀请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立华在即墨古城开讲。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立华走进即墨古城大讲堂。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谈论中国哲学?

8月27日,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立华走进即墨古城大讲堂,做了题为“孔子与老子:中国哲学的精神”的演讲。

一直以来有人质疑中国有哲学吗?有人说中国没有哲学,这属于文化自信丧失的一种表现。如今中国文化自信的丧失,已经方方面面伤害了我们。而只有那些有坚定文化自信的人,才能真正向别人学习。

我们的文明品格一直没有变化,数千年如一日就在这个版图上,我们说着当年的语言,用着当年的文字,讲着当年的经典。真正的经典没有死,是活在你的语言、活在你的精神当中的。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立华走进即墨古城大讲堂。

精彩观点分享

《老子》遵循自然的智慧

“有欲以观其妙,无欲以观其徼”,是《老子》第一章的核心理念,任何事物都有它自然生长发展的节奏,一旦用“有欲”的态度去对它,其结果必然干扰它自然生长和发展的节奏。

今天教育最败坏的地方在于,居然所有人都在批评中国教育。我们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水平,赶不上我们的父辈。我们的父辈用极自然的传统,用数千年积累下来的教育经验,自然而然教育出来的孩子就很好。

现在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潮与理论充斥在你的生活里,破坏着你最基本的常识。当一种新的理论破坏了你父辈教给你的最基本的人生道理时,你一定要警惕,这个理论正确的概率不高,错误的概率很高。

哲学必须用语言和概念,但是语言和概念在表达终极问题时,有它的局限性。《老子》明确指出了哲学有语言困境之后,进一步用自己结构化的写作方式超越了这个困境,用单一的概念无法表达终极存在,但是把它放在一个体系和结构当中,我们能够对终极存在实现有洞见的理解。

《老子》讲了个体的生活智慧与整体的生活智慧。作为个体的生活智慧,它引导的是留余地的智慧——“谦退”,我把它理解为留白的智慧。所有事情都要留余地,否则难以为继。

作为整体的生活智慧——治国理政,讲究“无为”。理想的统治者,是让自己成为别人发挥作用的条件,而不是自己发挥作用。只有把大家的力量与智慧都运用和调动起来,力量和智慧才是不可穷尽的。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立华走进即墨古城大讲堂。

孔子用“仁”概括人性的内涵

不要先想要读到《论语》的高明,要先去看看孔子有多真。我们很多人跟孔子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我们比孔子虚伪得多。所以《论语》就像一面镜子,处处照出我们生活当中的伪和妄。知道了自己的不真与不合道理,我们就能努力朝着真与合道理去生活。

哲学家不仅是每个时代价值的守护者,还要重估价值。怎么才能确定哪些价值是立得住的?孔子的论证很简单,符合人性、符合天道的就是对的,违背人性、违背天道的就是错的。而天人是一贯的、是不相违背的。

今天大部分人的生活当中,最缺乏的就是经典阅读。“读”本身最重要,经典阅读之谓经典阅读,是要把“读”本身当成目的而非手段。等你把对《论语》的阅读当成目的而非手段的时候,这样的书在你生命中发挥的作用就是最大的。

孔子用“仁”概括人性的内涵,“仁”就是人心灵的主动性,体现为三个方面——清醒、自主、生机。仁者,就是把人的内在生命力充分实现出来,不仁的人就是部分丧失了自己的生命力。生命力从哪儿来?从天道而来。天道的本质就是生生不息,人的内在不可剥夺的生机,就从这生生不息的生命里来。

我们的文明,是把劳动和创造放在第一位,这也是我们这个文明最根基性的东西,这是源于对世界和人生最根本问题的真实而深刻的认识。

为民要办实事项目,是即墨区委、区政府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而实施的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项目,涵盖教育、医疗、健康、交通、就业等多个方面。为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多形式提升市民文化素养,即墨古城大讲堂被列为2018年为民要办实事项目之一。

更多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