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题 > 时政类 > 正文

青岛:绿水绕城市 生态更宜居

2018-08-16 10:29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整治前的大沽河。(大沽河管理局供图)

改造后的大沽河,宛如一幅幸福美好的生态绿轴。宋新华 摄

从塞纳河畔的巴黎,到泰晤士河旁的伦敦,自古以来,城市的兴起与繁华就和河流的繁衍有着鱼水相依的不解之缘。许多时候,河流就是一座城市的代名词,是一座城市的魂魄,是一座城市的母亲。“她”不仅孕育了两岸富庶的土地和勤劳的人民,还积淀了一座城的味道。在青岛这座依山傍海的城市里,一条条穿越城市的河道仿佛“腰间玉带”,塑造了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也日夜不息地供养着这座城的源远流长。大沽河,青岛的“母亲河”,在历史上曾经干涸断流;而近年来,经过河道治理,她已经重焕往日的美丽:独特的湿地环境引人流连忘返,树木成荫、芦苇飘荡、水鸟成群、野鸭嬉戏。红花绿树间,掩映着供市民休息的长椅;而骑行在岸堤马路上,两侧和绿化带的树木郁郁葱葱,把大沽河点缀得生机盎然。

伴随着工业的原始发展,污水排放曾经导致部分河道渐变为黑臭水体。好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河道整治的不断深入,一条条“臭水沟”又变回了城市景观河,它们就像镜子一样,映照出岸上的城市变迁、人口结构变化和产业更迭,又折射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实实践。水清,岸绿,柳树摇曳,红花似火……沿着李村河蜿蜒而过,一幅幅绿水青山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一条水系的改造成就了一个绝佳的宜居地,河道水质一年比一年好,人们记忆中的那条清澈动人的河又回来了。

类似李村河这样从“黑水”变“清水”的河道,在青岛市并非个例。要治理黑臭水体,必须从源头上除“根”。1993年,青岛市在海泊河边建立了第一座现代化污水处理厂——海泊河污水处理厂,这不仅掀开了青岛市污水处理发展的新篇章,也是青岛市整治河道恢复水生态的里程碑。此后,海泊河、李村河、张村河等处的截污工程相继实施。尤其是2016年,青岛市对主城区12条黑臭水体进行了综合治理,到2017年底实现了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的目标。通过截污清污,治污后的河流更加清澈宜人。在此基础上,青岛市又陆续给河流做了“整容手术”,通过“画龙点睛”的手法,让河流传承个性、彰显文化特色。如今,海泊河已一改往日泥深水浑的破落景象,变得水清岸美、韵味十足;杭州河清澈见底,一个个小型喷泉别有风致;水清沟河增添了靓丽的色彩,河边铺设了骑行车道;楼山河从杂草丛生变成垂柳依依、满眼绿色……

城市河流的治理并非一蹴而就,治河不易,长治才能久安。如何维持河道治理后百花齐放、溪流潺潺的亲水美景?记者从市城乡建设委了解到,“十三五”期间,青岛市要基本完成包括白沙河、墨水河、羊毛沟河等在内的一批重点河道的综合治理工作,对于已经完成综合整治的河道需要加强截污、治污工作,提高河道水质,减少排入胶州湾污染物总量,改善胶州湾水质。按照规划,到2020年,将基本解决青岛市过城河道景观水体补水问题;逐步恢复河道生态,重点建设完成一至两条典型“生态景观”河道;探索形成符合青岛特色的河道治理及维护管理模式;构建完成青岛市河道治理与维护管理信息化平台。届时,对于青岛这座素来以海、山美景著称的城市来说,一条条美丽的河流将为美丽青岛增色添彩,一道道生态滨水景观带也将让老百姓真真正正感受到宜居、品质的新生活。 

讲述人:青岛市大沽河管理局高级工程师 张言林

奋战二十载守护青岛“母亲河”

作为青岛的“母亲河”,大沽河既是青岛的重要水源地,也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为了守护养育青岛人的这一方水土,许多人为之付出了全部精力,张言林就是其中之一。从1997年毕业来到大沽河,他陪伴这条河流度过了春夏秋冬,淌过了二十余载岁月,见证了“她”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 

“按照防汛要求,从1996年至2010年,我们每年都会对大沽河进行年度治理,实施河道裁滩清淤、险工护砌、堤防防渗等工程。”让张言林印象最深刻的,当属1997年进行的堤防灌浆作业。“我记得那一年非常干旱,堤防上有很多裂纹,要处理这些隐蔽的问题并不容易,最后我们确定的解决方案是使用灌浆机往裂纹中灌泥浆把裂缝堵死。”这可是个技术活,在灌浆前工程师们需要提前测算好灌浆的压力系数,然后在堤防的相应位置打孔。 

从2001年开始,大沽河自产芝水库至入海口,陆续建设了沙湾庄、袁家庄、移风、岔河等10座橡胶坝。“最先动工的是沙湾庄和袁家庄的橡胶坝,当时这种做法刚刚开始普及,在青岛还没有先例,毫无经验。”张言林回忆,当时是跨汛施工,但那年汛期正好遇上了大雨,虽然提前制定了导流方案,但由于水量较大,还是对施工造成了很大影响,“当时市里请来了专家,我们在专家的技术指导下,先进行抢险,再疏通、加固,用了三四天的时间,才把险情排除。” 

到了2011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全面启动大沽河治理工作,实施了防洪、水源开发、道路交通、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现代农业产业化基地、小城镇与新农村示范建设七大工程建设。张言林负责的是水源开发工程,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在大沽河干流新建、改建了9座拦河闸坝,“最复杂的是移风的拦河闸,这座闸的体积比较大,高两米,宽达二、三十米,混凝土的体量比较大,为了更好地散热,防止发生裂缝,我们在混凝土内部加了空心钢管,然后把冰凉的井水倒入钢管内,加速散热。” 

2014年底,七大工程陆续完工。河道内一次性拦蓄水量由原来的4400万立方米增加至8700万立方米,年供水量增加了6800万立方米。拦蓄的河道径流水资源有效回灌了大沽河地下水,不仅涵养了水源,也较好地改善了河道生态景观。几经努力,如今的大沽河,堤防稳固、行洪畅通、两岸植被完好、河道生态环境改善,河道防洪标准基本达到20年一遇,部分河段达到50年一遇,真正实现了“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人和”。 

讲述人:青岛水务海润自来水集团原水分公司党委书记 范延

泡在河水里层层垒起“拦河坝”

范延也是一名大沽河的守护人。在青岛百年的供水发展史上,许多年份连年干旱,发生过供水危机。在海泊河、李村河、张村河、白沙河相继开源节流、充分利用后,大沽河进入了人们的视野。1988年,年仅20岁的小伙子范延来到原青岛市自来水公司大沽河供水管理处的下设水厂——官庄水厂,成为了一名维修工,负责维护水泵。他不仅是土生土长的即墨人,也是不折不扣的“水务子弟”,他的父亲也在大沽河供水管理处工作,可谓子承父业。 

“那时候很多水泵都放在与河水连通的大口井底部,由一条铁丝绳吊着,定期就要拔上来进行检修。”范延回忆,当时基本没有厂房,水泵的管理维护人员都是自己掏一个窨子,上面支个篷子,就在那里守着设备。冬天的河水凉得刺骨,水泵很容易上冻,运行时也容易被异物堵塞,维修工们喝一口白酒,暖和暖和身子,就潜到水下清理。“我记得有一次铁丝绳锈断了,老师傅们看我瘦,就让我潜到水下,把钩子重新挂到水泵上,再把水泵拉出来维修。”范延笑着说,“所以我们这批大沽河人都很会游泳和潜水,也很能喝酒。” 

在范延看来,这些维修的活都是小事,真正的“重头戏”是每年非汛期在河中筑坝。在2001年之前,大沽河中还没有建橡胶坝,所以每年管理处的职工们都趁着春天刚化冻,用编织袋装上沙子,一层层垒起来,截流河水,再把这些水送到岛城的千家万户。“这项工作基本上每年都是全员上阵,大家只穿着内衣,弓着腰站在河水中一层层垒编织袋。女同事们也都上,她们就在河边负责装袋。”范延说,那时候为了筑坝,很多家庭都是父子齐上阵、全家总动员,他和父亲也是如此,还有的家庭四口人都站在河里。职工们一直要在河水里“泡”着,直到把截流的水位从大腿处提高至胸口处才算筑坝完成。到了汛期,遇上大暴雨,编织袋会被冲走,所以这项工作周而复始,每年都要在河中上演。赶上有的年份雨水多,职工们还要筑两次坝。 

一晃三十年过去了,当年在河中筑坝的小伙子,现在已经成了快退休的老职工。“大沽河是青岛的供水命脉,我们所做的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惠及千秋万代、造福子子孙孙的大事,付出再多也值得。”范延说。(记者 傅春晓)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