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题 > 时政类 > 正文

青岛:国际性港口城市的壮阔航程

2018-08-16 10:18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青岛邮轮母港。

青岛,以港而立,因港而兴。自1892年青岛港开埠以来,在126年的历史风雨中,这座城市的所有故事几乎都是从这片波澜壮阔的大海中开启的。在国家“一带一路”相关规划中,青岛被定位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

青岛港,不仅见证着这座城市的百年兴衰,更是这座城市加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改革开放以来,青岛港口发展迅猛,货物吞吐量从1978年不足2000万吨到跨越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从1978年的1000多个标箱到跨越1800万标箱。如今,青岛港由大港港区、黄岛油港区、前湾港区和董家口港区等四大港区组成,主要从事集装箱、原油、铁矿石、煤炭、粮食等各类进出口货物的装卸、储存、中转、分拨等物流服务和国际客运服务。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进入新时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的指示精神,置身我省海洋强省战略、我市建设国际海洋名城的大棋局,青岛港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持续强化装卸主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实施金融、国际化、互联网“三大战略”,陆海联动、港产城融合,一个智慧高效、绿色高端的国际化强港巍然屹立,中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加速在这里崛起。

老港嬗变

位于中国环渤海港口群和长江三角洲港口群的中心地带,处于东北亚港口群的中心位置;位居北纬36度,为常年不冻不淤的深水良港……环顾全球,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区位优势等天然禀赋,让青岛港成为驱动这座城市活力迸发的标志性名片。 

40年来,青岛共制定了三版城市总体规划。在三版城市总规中,港口的特色与优势始终被这座城市寄予厚望,列入城市定位:在1980—2000年版本中被确定为“外贸港口”,在1995—2010年版本中被确定为“港口城市”,在2016年1月获得国务院批复的最新版中,被定位为国际性港口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港进入大规模投资建设的黄金时代,八号码头、黄岛二期油码头、前湾港一至四期工程、董家口40万吨级矿石码头、45万吨级原油码头……随着一个个大项目相继启动或加速推进,青岛港口布局不断完善。 

大港是这座港口城市起航的原点。改革开放后,大港进入了更大规模的建设时期。其中,1976年6月开工兴建的八号码头因工程规模大采取了分年投资、分年建设、逐步建成投产的方式,1985年12月17日竣工验收,投入使用,主要从事杂货物的装卸服务和国际客运服务。其后,经过多年建设发展,大港港区已发展成为沿黄流域最大的散粮接卸基地。 

老港区地处胶州湾东岸老城区,风景秀丽、交通便捷,新老港区隔海相望。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战略优化调整,作为胶州湾岸线的重要节点,老港区原有的装卸生产功能已不适应新的形势,转型升级融入城市发展的需求日益迫切。 

2013年以来,老港区货运功能逐渐外迁至西海岸,胶州湾东岸的生产岸线逐渐向生态岸线、旅游岸线转变。拆除围墙之后,老港区实现了华丽转身。2015年5月29日,青岛邮轮母港正式投产运营,成为可停靠世界最大22.7万吨级邮轮的专用码头和邮轮客运中心。邮轮母港自开港以来,已接待邮轮、客班轮1400多航次,旅客45万多人次,先后有皇家加勒比、歌诗达等7家邮轮公司在青岛开设母港航线,是我国成长速度最快的邮轮港口之一。2016年,青岛成为继上海、天津、深圳之后获批的全国第四个“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未来将建设成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北方邮轮中心”和“东北亚区域性邮轮母港”。 

战略西移 

回溯青岛港口的成长史,1987年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关键年。这一年,青岛港口从大港向胶州湾西海岸挺进。1987年10月1日,包括6个万吨级深水码头泊位、港区工作船码头、6323米护岸等在内的青岛港前湾港区一期工程开工,总工期为6年。按照国家重点工程分期建设、分期投产、分期受益的原则,1990年到1993年,前湾港区一期工程6个万吨级深水泊位全部竣工投产。此后,前湾港区二、三、四期陆续建设投产,构建起了矿石、集装箱、件杂货、油品等货种并驾齐驱的格局,为接下来一个更为宏阔的城市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个发展战略就是港口西移。 

人生的道路很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对一座城市而言,同样如此。 

2001年,青岛作出了“挺进西海岸,构建青岛新的经济发展重心”的战略决策,并将港口“西移”作为关键步骤先行实施。 

整个外贸集装箱西移从2002年3月18日开始,驶往日本航线的“中远梅子”轮靠泊前湾新港区作业,拉开了外贸集装箱西移的帷幕。至11月4日,随着美西航线班轮“加贸”号靠泊新港区作业,外贸集装箱西移全面完成。历时8个月的西移,老港区72条国际航线、311个航班、40余家船东、10余家场站、数以千计的代理和货主均实现西移,创造了世界港口史上新老港区转移的奇迹。随着外贸集装箱西移,已具备世界一流集装箱码头软硬件实力的前湾新港区活力爆发,2003年以来,许振超团队共8次打破集装箱船舶装卸效率的世界纪录,青岛港的集装箱装卸效率、铁矿石卸船效率迄今仍保持世界第一。 

进入21世纪,青岛开放型经济发展提速,前湾港港区规模迫切需要扩容。着眼于此,2009年3月,交通运输部与山东省政府联合批复了《青岛港董家口港区总体规划》,拉开了董家口港建设的序幕。至此,位于青岛市南翼的董家口港区成为提升青岛港口发展能级的新战场,承担起“再造一个升级版的青岛港”的艰巨使命。 

西移战略实施以来,青岛港的发展重心逐步转向西海岸。目前,黄岛油港区码头功能齐全,配套设施完善,成为国内沿海最大的油品运输、中转、储存基地;前湾港区拥有可停靠当前世界最大2.1万TEU集装箱船舶的集装箱码头,两个世界最先进的集装箱全自动化泊位已经投入商业运营,引领着全球自动化码头发展潮流。投产一年来,各类指标持续优化,作业效率稳步提升,多次刷新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世界纪录;董家口港已建成全球最大40万吨矿石码头、45万吨原油码头等一批世界领先的现代化大码头集群,年均输送原油3000余万吨的董家口港区-潍坊-鲁中、鲁北输油管道一期工程已经投产通油。 

受益于西移,青岛港口布局不断优化,港口吞吐能力稳步提升。其中,货物年吞吐量在2001年突破1亿吨,2016年突破5亿吨,2017年完成5.1亿吨。集装箱年吞吐量在1997年突破100万标准箱,2008年突破1000万标准箱,2012年达到1400万标准箱,2017年完成1830万标准箱。 

西移还带动了城市空间的西拓,航运物流、石油化工、保税仓储、船舶海工、油品和大宗货物交易等与港口高度依存的百亿级、千亿级产业链在西海岸加速集聚。2014年6月3日,青岛西海岸新区获国务院批复设立,成为第九个国家级新区。如今,港口及关联产业撑起了新区经济发展的半边天,成为新区GDP位居国家级新区前列的突出贡献者。 

未来,港口对城市发展的引擎效应还将展开更大的想象空间。不久前,随着青岛前湾保税港区三期封关运营,被纳入三期封关范围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将进一步叠加保税港区功能政策优势,促进整个港口效率提升、航线集聚、增量崛起,助力前湾港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国际中转港,为青岛探索申建自由贸易港增添新优势。 

全新航程 

港口是陆海统筹、走向世界的重要支点。目前,青岛港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之间保持货运联系,每年进出港船舶约有4万艘次,每年的贸易金额大约在2500亿美金以上,稳居世界大港前七强。 

港口发展顺风顺水,航运服务业的短板也日益凸显。 

国际航运中心是一个功能性的综合概念,是指拥有航线稠密的集装箱枢纽港、深水航道、集疏运网路等硬件设施,并拥有为航运业服务的金融、贸易、信息等软件功能的港口城市。目前,青岛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硬件设施已经比较完善,但航运服务业还在起步阶段,保险、金融业发展等明显不足,金融、法律、人才、担保、经纪等产业链发展的市场软环境还不能满足航运发展需求。 

如何化解“港强航弱”的尴尬?打造我国北方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成为这座国际性港口城市的志向。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2014年底,经市政府批复,青岛国际航运服务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主要承担着“信息、交易、服务”三大职能,发挥“集聚航运要素资源、沟通航运动态信息、规范航运交易行为、激发航运市场活力”四大功能。中心成立以来,全力推进“六个一”工程,即建设一个国际港航大数据基地、建立一个现代港航综合信息平台、成立一个港航发展研究院、设立一个港航产业发展基金、搭建一个港航交易贸易市场、构筑一个青岛港航产业发展联盟。 

近4年来,“六个一”工程结出累累硕果:航运指数已发布了8支,其中邮轮指数是国内第一支。到2019年底,将逐渐形成囊括东南亚、地中海、欧美等主要集装箱航线及青岛航运市场主要货种的综合集装箱航运指数。大数据基地方面,青岛国际航运服务中心与IT巨头亚信集团等专业数据机构协作开发青岛现代港航综合信息平台。 

预计未来5到10年内,青岛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将服务航运、港口、船代、货代等4000余家航运企业,推动航运总税收实现翻倍,促进航运金融、保险、法律、咨询等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新增就业岗位2万个,港航业经济贡献度由目前的5%提高到10%,成为集聚产业要素资源的重要平台,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 

从历史深处走来,青岛港将奏响更为嘹亮的蓝色交响曲! (记者 周建亮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