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来,在历届青岛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几代地震工作者筚路蓝缕、默默耕耘、积极开拓,防震减灾事业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建立了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配合、社会参与、法制保障”的防震减灾社会管理格局,公众防震减灾意识不断增强,城市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显著提高,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单位。
防震减灾机构不断完善
青岛市地震观测开始于19世纪末德国人在青岛(现馆陶路1号)建立的临时测候所。1909年正式在观象山建立地震台,设有水平双分向维歇尔特(wiechert)地震仪,这是山东省使用现代仪器记录地震的开端。1975年2月,青岛市地震办正式成立,2001年7月,市级机构改革,青岛市地震局为市政府直属正局级事业单位,主管全市防震减灾工作,单位性质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设置了办公室、科技监测处、震害防御处、机关党总支等4个处室,编制19人,2013年,又增设了应急救援处。青岛市地震局下辖市地震监测中心,为全额拨款的正处级事业单位;市地震工程研究所和市科技活动中心,为自收自支正处级和科级事业单位。在此基础上不断健全和完善区(市)防震减灾工作机构,为我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地震监测水平不断提高
“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是防震减灾跨越式发展时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事业,先后投入经费2500万元,建成了“布局合理、设备先进、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地震观测台网体系,拥有7个测震台、11个强震台、9个前兆观测台站,同时共享山东省23个测震台的数据。目前已实现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测震台网可实时监控市内三区ML1.0级、行政区域及近海ML1.5级以上地震,能够在5分钟内完成行政区域内的地震速报。建设了由遍布全市各乡镇共146个宏观观测点组成的地震宏观观测网络,成立了青岛市地震宏观异常专家咨询委员会,参与我市地震宏观异常现场调查、分析研判,为市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和建议。编制了1:20万 《青岛市及邻区的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形势图》和1:50万《青岛市及其邻区地震震中和强震等震线分布图》。圆满完成了2008年奥帆赛残奥帆赛和2018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等重大活动的地震安保服务工作。
加快推进青岛市地震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该项目计划投资4800万,是集地震监测、烈度速报、地震预警、防震减灾综合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技术系统,项目建成后将显著提升青岛市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在保障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等多个领域产生巨大效益。
震害防御能力不断加强
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简化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加强建设工程监管,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全部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全面落实新一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国家标准,确保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加大学校、医院等重要建筑和超限建筑工程的抗震专项审查力度;全面落实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地震安全责任制。开展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严格地震活断层周边重大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审批,积极开展地震小区划工作,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开展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县、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投资7700余万元,建成了中国地震局青岛防震减灾市级示范中心,全面提高城市防震减灾综合防御能力。
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
建成青岛市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提高了整个青岛市地震系统应对突发地震事件的快速反应和指挥能力。建立地震应急预案安体系,完善医院、学校、大型文化娱乐场、危化企业等地震应急预案。建立完善地震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体系,确保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灾民尽快得到基本生活救助和安置。成立了青岛市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并与卫生、消防、矿山、危化品、海事、人民防空等专业抢险救援队伍建立联动机制。科学合理地规划Ⅰ类、Ⅱ类、Ⅲ类地震避难场所的空间分布,推进应急避难场所规范化建设。建设了青岛沧口公园、莱西体育中心国标Ⅰ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不断深入
目前,我市已建立了政府主导、社会联动、公众广泛参与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机制。深入开展防震减灾“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进家庭”活动。统筹利用科技、教育、报刊、网络、电视、广播等公共资源,积极向公众宣传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和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完善地震信息发布制度,建立健全防震减灾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舆情收集和分析机制,确保及时准确向社会发布震情和灾情信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维护社会稳定。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教基地建设,为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提供良好的空间和场所,为广大市民、中小学生提供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服务。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强化地震预测预警理论研究,推进预测预警技术创新及应用;深入开展建筑减震隔震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地震灾情快速评估与实时响应决策技术研究等项目,促进地震科研与防震减灾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科技对防震减灾的支撑能力。依托防震减灾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地震参数、预警等监测信息以及地震小区划、震害预测、地震活动断层探测、近海地震区划等成果信息,为地震安全保障提供更加广泛、实用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产品。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市地震局全体干部职工将凝心聚力,砥砺奋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力以赴为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好务,尽心竭力地为全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好驾护好航,不断开拓全市防震减灾事业新局面。
相关链接
学习防震减灾知识增强防震避震技能
1.个人的避震要点:降低身体重心,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防止地震时的晃动让自己摔伤;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手护住头部或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如衣、被等顶在头上;保护眼睛,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保护口鼻,有可能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尘、毒气。
2.家庭如何制定防震措施:家庭防震的重点,主要是保证震时和震后如何有条不紊地进行家庭的防震救灾。根据各家不同情况,可采取以下措施:学习地震知识,掌握科学的自防自救方法。分配每人震时的应急任务,以防手忙脚乱,耽误宝贵时间。确定疏散路线和避震地点,要做到畅通无阻。加固室内家具杂物,特别是睡觉的地方,更要采取必要的防御措施。落实防火措施,防止炉子、煤气炉等震时翻倒;家中易燃物品要妥善保管;浴室、水桶要储水,准备防火用沙;学习必要的防火、灭火知识。学会并掌握基本的医疗救护技能,如人工呼吸、止血、包扎、搬运伤员和护理方法等。
3.学校人员应如何应对地震:地震时最需要的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冷静与果断。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绝不可乱跑或跳楼,震后沉着指挥学生有秩序地撤离;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4.在商场、书店、展览馆、地铁等处遭遇地震: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活动的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悬挂物。
5.高楼内如何避震:震时保持冷静,震后走到户外。室内避震条件好的,首先要选择室内避震。如果建筑物抗震能力差,则尽可能从室内跑出去。避震位置至关重要。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躲避。最好找一个可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结实的家具下和承重墙根都可作为临时避震场所,最好找承重墙较多、开间小的地方(如厕所)或金属管道密集的地方。特别要牢记不能滞留在床上;不可跑向阳台;不可跑到楼道等人员拥挤的地方去;更不可跳楼;不可使用电梯,若震时在电梯里应尽快离开,若电梯门打不开时要抱头蹲下;另外,要立即灭火断电,防止烫伤、触电和发生火灾。(记者 徐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