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6月29日讯 当移动互联和共享时代来临,互联网成为各行各业的基础标配。随着更多90后、00后的年轻人加入到志愿者行列,志愿服务和志愿组织的生长与发展也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变革时期。互联网思维、跨界融合、共享经济、自体赋能这些多出现在商业领域的关键词也开始向社会组织渗透,对直接面向一线社会终端的志愿服务、志愿者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跨界资源、革新技术、创新思维、复合人才等软硬件让志愿服务有了迭代升级、焕发新生的更多可能,为志愿服务的组织、系统、个人、团队全面提升专业技能、工作绩效和运营优势创造了条件,从而能真正高效地回应日趋复杂的社会需求。共享时代,志愿服务的迭代升级大致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从计划性、中心化管理控制转向持续迭代试错
原来在志愿服务组织里常用的计划管理控制已然无法跟上时代变化的脚步,因为那需要有个前提——就是在做一件相对确定的事。在“互联网+”和共享时代,需求、人员、目标、问题都在发生变化,无法像过去一样通过周期性计划制定管理体系达到既定指标。志愿服务组织也应向企业学习从原本的理念升级成为更加适合“互联网+”时代的方式,那就是持续迭代试错。
利用互联网公益服务产品,帮志愿服务组织提升综合能力
一直以来,多数志愿服务组织的综合运营能力不足是全方位的。2008年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全国志愿服务组织和个人大量涌出并参与其中,在网上形成巨大传播效应,中国进入全民公益的发展时期。短短几年,志愿服务组织发展迅速,但整体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综合能力缺失明显,主要包括:第一,组织能力建设短板太多,项目策划、联动资源、运营能力、绩效评估和信息跟踪都存在不足。第二,组织对长期战略性投入没有科学规划意识,尤其体现在人力架构体系、财务管理能力、组织内部运营管理能力等方面。第三,公共关系能力薄弱。志愿服务组织普遍缺乏品牌构建意识,和政府职能部门、媒体、企业、公众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打交道的能力都不强。线上、线下陆续出现的各种公益运营及信息服务产品或服务平台帮志愿服务组织打开了眼界、拓宽了思路、提升了品牌形象,针对以上三个方面补了短板,盘活了更多社会资源,吸引了跨界人才并开始增强自我造血能力。
新技术、新媒体为志愿服务组织做品牌和传播层面的赋能
新媒体以其新颖的传播模式、富创意的内容输出、低成本、低门槛让志愿服务组织可以更方便高效地进行组织价值、活动理念的倡导。远的如冰桶挑战,近的如“腾讯公益”的一元购画,没有政府和商业的绝对传播力量驱动,却在社交媒体掀起狂潮,这是新媒体赋能为志愿服务带来更好的传播机会。
共享时代,外联和传播在志愿服务组织公共关系能力构建中更为重要
志愿服务传播的利益相关方,并不只有公众,还有志愿者、捐款人、企业、政府等,这些都是其价值传播的对象。因此公共关系很重要,却又恰好是大多数志愿服务组织的短板。这种短板主要体现在和利益相关方的低效互动上。总结来看,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业内缺乏具有公共沟通战略意识和水平的专业人才,二是缺乏战略眼光和市场思维,没有以传播和劝募为目的的顶层设计智慧,三是对利益相关方的整合力度、深度和服务专业度都不够。针对这些问题,如何为志愿服务组织做迭代优化和赋能?
设计系列针对专项能力的教育培训课程,给志愿服务组织做能力框架的重新梳理。共享时代,专业的公益传播和运营知识针对性更强,效能更大。志愿服务组织应该掌握以下多项专业能力:新媒体传播、公益营销、企业劝募、公益众筹、公益危机公关、决策心态、公共心理学知识等。
培养专业的公益传播和公共关系人才。很多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有兴趣,但不知道如何介入。可以把他们下沉到优秀的志愿服务机构甚至企业里,通过实习的方式,交由专业的师资(业内专业老师和多领域跨界的老师共同组成)为他们打开视野、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训。
加强跨界优势资源整合,主动出击,推广自我品牌。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要走出去,除了专注项目以外,需要主动对接各类型外部资源,学会发声,学会联动资源,学会为更多第三方创造价值,才会有更多资源回馈组织自身。
从有形的能源增值变成无形的信息和能力增值。在追求规模、书面成果和数据绩效的同时,要延展思维到无形的信息、服务和能力增值。从趋势而言,无形服务的价值会快速增长,成为不可忽视的价值增值来源。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拓展思路,多思考,多学习,求变求新才是常态。
互联网和共享经济已经并仍在颠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共生时代让共享数据、共享信息、共享知识成为可能,而志愿服务也在新时代、新经济的变革中与更多的资源链发生化学裂变,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作者系爱氧星互联网公益传播平台创始人)
来源:中国社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