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组独特的城市意象群——象征着智慧生活的“海尔蓝”、繁体红字书写的青岛啤酒、与大力神杯“并肩而立”的“海信绿”、双星轮胎上那颗动感十足的五角星、高速列车流水般灵动的线条……它们与海浪、红瓦、绿树、白帆一起,构成了青岛这座美丽城市的底色。
品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作为全国率先实施“名牌带动、品牌兴市”的城市之一,青岛深入实施品牌战略,立足品牌意识培育品牌产品,基于品牌企业放大品牌产业,聚焦品牌经济打造品牌城市。
集群化:品牌企业“百花齐放”
在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17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中,青岛14家企业上榜,占全省入围企业数量近三分之一,其中七成企业集中在家电电子、饮料、橡胶轮胎和交通领域,以品牌“矩阵”的形式列阵其中。将此榜单所涉企业延伸开来可以发现,青岛在各优势产业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多个品牌集群。
在家电电子产业,海尔不仅位列“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第三位,更是连续两年入围“世界品牌500强”;海信连续三年成为海外民众最熟悉的、排名前十位的中国品牌;澳柯玛持续推进“互联网+全冷链”品牌战略,实现高水平“质造”,品牌价值持续攀升……海立美达、盛达电器、营上电器、海容商用冷链等一批企业持续激发着这一产业生态的活跃度。
在饮料产业,青岛啤酒以1297.62亿元的品牌价值保持中国啤酒行业品牌价值第一,崂山矿泉水是我国唯一具有百年历史的水品牌。华东葡萄酒、琅琊台酒、崂山啤酒、“黄酒北宗”即墨老酒、“网红”白花蛇草水、“复出”的女士嘉槟等饮料品牌不断扩充着这一集群的品类丰富度。
交通领域的中车四方、青岛港、交运,橡胶轮胎领域的双星、赛轮金宇、森麒麟,纺织领域的酷特智能、即发、海丽雅……青岛品牌发展呈“百花齐放”之势。
在服务业领域,青岛围绕建设国家重要的区域服务业中心目标,着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高品质转变。青岛服务业总量全省领先,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连续13年稳步提升,2017年底已达到55.4%。
在农业领域,品牌在青岛农业经济中的贡献率超过40%,涌现出多个“亿元”农业品牌——崂山茶在2017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综合评估中品牌价值达到9.7亿元,大泽山葡萄、马家沟芹菜分别以12.78亿元和7.2亿元入列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亿元榜……截至去年12月,全市涉农产品注册商标1.9万多个,中国驰名农产品品牌商标12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51个,居副省级城市首位。
生态化:夯实品牌建设基础
在青啤博物馆体验再现古老发酵工艺的全息投影,在红酒一条街品一杯香甜的华东葡萄酒,沿胶宁高架穿行,经由海信立交桥、澳柯玛桥,由东沿海尔路向北,在古色古香的海尔大学听一堂创客公开课……行走在青岛,处处都能感受到品牌的力量。
品牌的壮大就像一棵树的生长,既需要自身根基稳健、奋力攀升,也需要有阳光的拂煦,雨露的滋养。青岛以政府为助力,以重点企业带动形成品牌发展生态,形成了完善的品牌培育环境。
2018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对建设品牌强市有着浓重的笔墨,青岛注重以内外兼修建设品牌强市,以标准提档、质量升级、品牌增效为着力点,夯实品牌建设基础,提升品牌之都的影响力。品牌培育,商标先行。在商标品牌的产业布局方面,青岛着眼于壮大海洋经济,力促高端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生物工程、新材料和新能源、财富金融管理、科技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现代物流服务等新兴产业企业商标注册率的提高。作为首批“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青岛成为首批设立商标注册申请受理窗口的13个城市之一,截至4月底,全市有效国内注册商标总量达14.92万件,全市行政认定中国驰名商标141件。
质量为基,把青岛品牌擦得更亮。青岛推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以质量建设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在全省质量考核中,连续两年被评为唯一的A级。青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双模驱动”工程,去年共投入575.4万元,资助45家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和“人单合一”管理模式。
标准护航,为品牌提质增效。青岛在全国首提实施“标准化+”城市发展战略,成立了由市长担任主任的青岛市标准化委员会,统筹指导全市“标准化+”战略实施等工作,并将标准化工作纳入区市考核。青岛开展标准化项目资助奖励,去年受理通过508个项目,资助奖励1000万元。新申报5项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2项党建标准化试点项目、6项国家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4项国家节能标准化试点项目和15项山东标准项目。
在日臻完善的品牌生长环境下,岛城品牌优势凸显。目前,青岛拥有68个中国名牌,842个山东名牌,各类品牌数量稳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自1994年开展青岛品牌评选至今,青岛已累计培育出880个青岛名牌,包括773个产品品牌、107个服务品牌。
国际化:攀向“微笑曲线”高端
在韩国济州岛留学的青岛姑娘牟钦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当她告诉韩国师友自己是青岛人时,对方经常会下意识地笑着回应道“青岛啤酒很有名”。
住在德国柏林市柏格街10号的约克·美菌兹是一名“海尔粉”,这位65岁的老人家里拥有5件海尔产品,在他家客厅的显眼位置,摆放着一台海尔对开门冰箱。
青岛企业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增强研发能力、优化全球布局、打造国际品牌。在国际市场上,一些青岛品牌不仅是知名品牌,更成了“高端”品牌的代名词。
1998年9月,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们打出‘海尔·中国造’的概念,就是与‘德国造’‘美国造’比高低,就是不服气,就是要长‘中国造’的志气。”那时候,海尔国际化的道路刚刚开始。
20年后的今天,在刚刚过去的中国品牌日,张瑞敏提出,海尔要构建物联网时代的生态品牌。青岛海尔年报显示,在其2017年1592.54亿元的收入中,海外收入占比42%,近100%为自有品牌收入。由产品到产品品牌,甚至是平台品牌,再到致力于建设生态品牌,基于自主创新能力和卓越品质,“青岛品牌”一次又一次地改写着中国制造的定义。
以品牌为牵引助推功能转换,实现品牌“走出去”,这不是大企业的专属。成立于2003年的青岛三链锁业有限公司从最初“买进卖出”的外贸业务,逐渐发展为收购十余个国外品牌、拥有千余项专利的品牌名企,成为中国最大的自有品牌锁具出口企业,产品出口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品牌为支点撬动企业向“微笑曲线”高端攀升。
放眼全球,品牌经济时代方兴未艾。以青岛为原点,海尔、青啤、海信、中车四方、双星、明月海藻等国际化品牌的“银河系”,闪烁着熠熠之光。 记者 霍璟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