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体验非遗魅力 青年志愿者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扎染七彩围巾

2018-05-11 10:18
分享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先辈人民在生产和生活艺术中智慧的结晶,是历史长河中璀璨的遗存。4月14日,由共青团青岛市委、青岛福彩中心和青岛新闻网联合主办的“2018青年志愿者公益课堂”第二站在市北区四流南路80号的青岛纺织博物馆举行。多个志愿者单位及家庭与市北区遵义路小学三年级的20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一起,跟随志愿者老师,亲自动手把白围巾扎染出美丽的颜色,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了解其中的历史韵味与意义。扎染课堂结束后,孩子们还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参观了青岛纺织博物馆,在寓教于乐的课堂中,孩子们既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快乐。

上午9时半,孩子们在志愿者老师的带领下,在青岛纺织博物馆门口的空地上做起了热身的互动游戏。通过欢乐的互动游戏,小志愿者们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迅速消除了陌生感并加深了了解。

据了解,市北区遵义路小学是青岛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最多的小学之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全校学生的约80%。

“扎染”念做“za染”跟志愿者老师长知识了

热身活动结束后,孩子们走进教室,听志愿者老师讲扎染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及制作工艺。老师首先告诉同学们,扎染念做za染而不是zha染。老师还讲了扎染不同花纹的不同方式。听完老师的讲解,每个孩子都兴奋的跃跃欲试!终于可以亲自动手啦!

首先要将干围巾放到水里浸透。

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孩子们把围巾叠成合适的形状,用皮筋把叠好的围巾紧紧捆住,再滴上特制的不褪色染料,这简单的步骤亲自动手做起来可并不容易!

经过1个多小时的认真制作,扎染的主要工艺就完成啦!

孩子们带着标好记号的“作品”来到室外,志愿者们会帮孩子们晾晒起来,等到围巾干透,一件自己亲手制作的围巾才算真正完成。

参观纺织博物馆 孩子们见到了传说中的“夜明珠”

在等待围巾晾干的同时,孩子们在王馆长的带领下,参观了青岛纺织博物馆。

王馆长首先给孩子们介绍了博物馆最高的建筑——建于1934年的水塔,它被誉为青岛纺织博物馆的“迎宾塔”。孩子们在八十多岁“高龄”的“迎宾塔”面前赞叹不已。

王馆长还带领孩子们参观并介绍了青岛纺织博物馆的几件“大宝贝”。

这个黑色的大东西是国内现存的唯一一台棉布打包机。1937年生产于日本丰田公司。

这台古老的粗纱机生产于1936年,目前世界仅存两台,另一台陈列于日本纺织博物馆。

最受孩子们欢迎的还是纤维科技馆。当王馆长将纤维科技馆的自动升降大门缓缓打开,“哇…..哇…”,孩子的赞叹声不绝于口。根据纤维的不同功能,纤维科技馆布置了多款寓教于乐的游乐设施。奇幻的灯光、独特的造型加上艳丽的彩色,令孩子们玩得忘乎所以。

在讲解纤维馆的各种材质时,王馆长还特别介绍了一颗圆滑的萤石,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夜明珠”!

吃到肯德基很幸福 爸爸只有年底才带我去吃

参观完纺织博物馆,志愿者们已经在公益教室里等待孩子们了。公益课堂的志愿者们为孩子们订了肯德基作为午餐。遵义路小学三年级三班的女孩王平(化名)说,能吃到肯德基,我觉得特别特别幸福,平时没有机会可以吃肯德基,只有爸爸打工挣了钱到年底才能带我去吃。我看到分发午餐的志愿者家长的眼圈红了。

崂山实验二小的小志愿者在为大家分发午餐。

我要把围巾送给妈妈 她爱美我知道

吃完午餐,孩子们的围巾也晾晒完成了。看着随风飘扬的围巾,孩子们欢呼雀跃!拿到自己的围巾都迫不及待的围在了身上。三年级1班的小虎(化名)托志愿者和他一起,把围巾认真地叠平整,放到包装袋里。他说,他要回家把围巾送给妈妈。“妈妈虽然每天不怎么打扮,而且很晚才下班回来。但她其实特别爱美,我知道。”小虎说。

据悉,“2018青年公益课堂”自3月下旬正式启动,每月将开设1-2次公益课堂。主要针对农村贫困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残障儿童、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特邀岛城多个志愿者服务队为孩子们量身定制如烘焙、花艺、陶艺、传统文化驾驭等特色素质教育课程,现继续向全社会招募各领域优秀志愿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寓教于乐,使这一特殊群体在学习中快乐成长,有意向的社会群体及个人可拨打青岛新闻网客服热线82870000报名。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