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年3入商学院案例库 哈佛见证海尔成长蜕变

2018-05-11 10:18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1998年,当哈佛商学院教授林恩·潘恩走进海尔时,海尔还只是一家生产家电的家电企业。2018年,当海尔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第二次走进哈佛讲堂时,海尔已经不仅仅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更是成功转型为一家孵化创客的巨头企业。20年间哈佛用三个案例见证了海尔的成长、蜕变。

1998年,海尔走进哈佛讲堂。林恩·潘恩教授实地调研后撰写的《“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案例进入哈佛案例库。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以一种商业思想的方式为世界所关注。当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以第一个登上哈佛讲堂的中国企业家身份开讲时,代表着中国企业探索成果在全世界获得认可,也开启了一个新阶段。 

2015年5月,时隔17年后,海尔再次走进了哈佛大学讲堂。丹尼斯·坎贝尔教授的《海尔:与用户零距离》案例,让海尔再一次成为学者、学子关注的焦点。这堂课上,有来自全球的70余位经理人静心聆听。在西方的商业学术殿堂上,讲解东方企业的管理创新,这本身就不一样,而两次成为哈佛案例,海尔自然也让这些经理人级的学子们惊奇。

案例的反应出奇的好,坎贝尔教授致信海尔时,这样说:“海尔的最新案例《海尔:与用户零距离》,效果非常好。这或许是整个项目有史以来最好的一个案例。学生对案例的评价非常高,案例对海尔自主经营体、利共体、小微的逐步描述让学生很好地了解了海尔管理体系创新的卓越历程。”

抓住时代脉搏的海尔已经开始用互联网思维,用人单合一模式将一个巨型跨国企业分解为一个个小微:去科层制、消灭中间层、把三权(决策权、用人权、分配权)让渡给小微。2005年,张瑞敏提出了“人单合一”管理理论。“人”是员工,“单”是用户,“合一”是把员工和用户连到一起。2015年,张瑞敏再次迭代了“人单合一”理论,海尔从制造工厂向创业平台转型。海尔的员工将转化为创客,平台还会引入创业团队。就像张瑞敏所说,“我不会给你提供一个工作岗位,但是我给你提供了一个创业的机会。”

从著名的砸冰箱树立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到2000年之后,去科层制跟用户实现零距离。再到人单合一模式下的平台化变革,海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自我革新和探索。

新的变革早在2012年就已经开始。2013年6月,三个年轻小伙子围绕游戏电脑市场的用户痛点,自组织成立一个小微公司“雷神科技”。雷神科技利用海尔平台在供应链、物流、售后服务网络等方面提供的支持,围绕用户需求迅速抢占硬件市场国内第一,又开辟第二曲线,在硬件之外发展游戏生态圈。雷神先后经历三轮融资,并在2017年9月挂牌新三板。

2018年3月7日,波士顿迎来一场大雪。在哈佛商学院课堂上,海尔的身影第三次出现。哈佛大学首席管理教授罗莎贝斯·莫斯·坎特开讲《海尔:一家孵化创客的中国巨头》案例。课堂从张瑞敏的一句名言开始:“鸡蛋从外部打破会成为人们的食物,但如果从内部打破,便会见证新生命的诞生。我们的任务是帮助每位员工孵化,并在某一天蜕去他们的外壳。”重点介绍了海尔将一个全球企业变成孵化平台的模式变革。

张瑞敏也再次受哈佛大学盛邀,到哈佛商学院课堂与学员就坎特教授的案例一起互动,并在当天给MBA学员进行公开演讲。第一次来哈佛大学时,张瑞敏还有种“朝圣者”的心态。那时候,海尔没有自己的管理模式,也不知道企业如何才能变得更好。今天,海尔已经从过去的模仿者,变成了引领者,从没有管理模式,到创造“人单合一”管理模式,海尔一直走在企业管理改革的前沿。

随着质量的不断提升,中国企业正慢慢跻身世界经济殿堂级地位。然而想要牢牢占据殿堂级地位,不仅仅需要世界级的产品,还需要世界级的企业管理。全球化的海尔一直引领着中国制造、张扬着中国制造,而张瑞敏和海尔式的不间断商业探索,则提升了中国制造,让中国制造以思想形态,在世界上占有更鲜明的位置,不断走向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央。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