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客导师、新浪董事长兼CEO、微博董事长曹国伟在寻找中国创客第四季启动峰会上发表演讲。
曹国伟结合微博的发展历程,给创业者提出准确判断未来趋势、掌握好时机、结合自身优势、保持极强的专注和坚持四点建议。同时,曹国伟提醒创业者,要准确理解行业背景,找准切入点,并保持思辨能力和学习能力,才有更大的成功率。
以下为演讲实录,经寻找中国创客(ID:xjbmaker)整理。
微博创业路程的四点启发
其实戴总邀请我来做导师的时候,我很犹豫。因为我从来没创过业。19年前我加入新浪的时候,是作为高管来帮助新浪上市,后来慢慢在公司承担了更多责任。但新浪也投资过一些公司,我也接触过很多创业者,在创业方面也有一些体会。更相关一点的经验是,我在2009年开始领导新浪的第二次创业,就是大家熟悉的微博。
这个过程是很不容易的:2009年8月我们发布了微博,然后迅速成为现象级产品,在市场上火了起来。到2012年,微信出现,再加上很多外部环境变化,微博进入低潮期,也进入了第二个发展周期。2016年前后,因为抓住短视频、移动等大趋势,微博成功的二次崛起。
微博虽然不是一个独立创业公司的项目,但这个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积累了很多经验和体会,我觉得对创业公司来说很有启发,所以我想分享这方面的内容。
首先,微博能取得这样的成功,跟定位很有关系。
很多人问为什么新浪突然做微博?为什么把全公司的力量都投入到微博上来?其实这不是一个偶然的决策,也不是一个突发奇想。
早在2006年,我们对新媒体的发展方向就有三个判断。
第一是社交。我们当时的判断是,媒体将会越来越走向互动、走向社交。
当时新浪的内容来源有三个。一是传统媒体,比如新京报,我们是非常好的合作伙伴。二是自己生产,我们的很多体育、娱乐、财经新闻都是自己采编,因为这类新闻只有自己做才有时效性、可看性。三是我们重点要打造的,就是互动的社交媒体。博客也好,微博也好,让每个用户能发布、分享、传播,媒体内容的来源会越来越多元化,这是新媒体的发展方向,也是未来最重要的趋势。
第二是移动。从2006年开始,我们把做的每个项目都在手机上复制。因为我们认为手机终端、移动终端未来会越来越重要。当时其实没有人想到移动互联网能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但我们认为是一个趋势,希望能把移动端一起做起来。
第三是多元化,媒体越来越走向多媒体多元化,内容的形式会从图文走向视频。
这三个方向是我们当时对未来趋势的重要判断。其实虽然对方向做出了判断,我们也不是从第一天就突然做出了微博。当我们看准这个行业趋势后,在2006年我们成立了互动事业部,专门做符合这个趋势形态的产品,我们做了很多尝试,直到2009年我们发现微博是适合我们方向的产品。
无论是微博的早期发展还是二次崛起,坚持的依然是我们最早期对大趋势的判断。
微博从第一天开始,就发布了针对所有移动终端的版本。当时很多人认为微博在学习Twitter,我们是学习了Twitter的机制、产品形式,但是比Twitter更早推出移动客户端,而且微博一开始就支持视频,Twitter在很多年以后才开始支持视频。
微博二次崛起的时候,很多人认为主要是因为对三四线城市的渗透,以及我们做了很多差异化的动作。这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有一个核心因素,是我们对短视频行业的判断。
我们很早就投资了秒拍,而且把它作为承载短视频发展很重要的平台。过去两年里微博用户、流量、使用时间的增长,都跟短视频分不开。从结果来看,我们很多判断和布局都是非常有前瞻性,这也决定了我们成功的几率就比较高。
总结我们的很多成功,跟对趋势的判断密切相关。如果是在座各位创业,需要在一个新行业里面发展,对趋势的判断特别重要,如果判断准确,成功的几率就会高很多。
其次,时机非常重要。
我们看到趋势性的东西后,什么时候出手、什么时候发力是非常重要的。新浪历史上做过很多产品,我们20年前还做过电子商务,因为那时候大家都在学美国学Amazon,但当时中国网民连一千万都不到,所有电商的设施都没有。太早了,所以不成功是必然。
微博是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过渡时期的重要产品,是第一个移动互联网上现象级的APP,发展非常快。但那时还不是真正的移动互联网,我们只是把PC的版本复制到了移动版本上,不是按照智能手机的特点开发的产品,所以效率并不高。
2012年年底,我们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就是全面移动化。所有的版本从那天开始,先考虑满足移动端需求、然后再做PC。如果这一个决定再晚的话,可能就没有微博的二次崛起。
第三,创业应该符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新浪历史上做过电商、游戏,还做过搜索。但新浪做的第一个成功的产品是新闻门户,因为有了新闻门户,我们跟很多传统媒体结下深厚友谊,大家一起发展,这是标志性的创新。第二个成功的产品是新浪博客。博客第一年火的时候是非常现象级的产品,一点都不亚于后来的微博。
如果把新闻门户作为1.0的媒体产品,博客就是2.0产品,微博就是一个3.0产品。1.0时代,就是把传统内容搬上网。2.0的时候我们让每个人有地方去发布。到微博的时候,我们不单单是让每个人去发布,还可以让每个人去传播、去分享。这就是媒体发展的三步曲。我们在这三个阶段都做得非常成功。
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抓住了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也就是积累了多年的强大媒体基因。其实我也是媒体出身,我是互联网公司CEO里比较少的学新闻出身的,我对媒体的理解,也会帮助我们在新媒体产品上的成功率更高一点。所以创业如果能够符合自己的特点、自身的优势,成功率就会比较高。
第四,就是专注和坚持。
微博成功还有很重要一点,就是我们创立了一个非常独特的机制,让我们非常专注、非常坚持地把这件事做好。在微博早期,整个公司是用all in的态度来对待微博。因为我们觉得在互联网行业能抓住一次机会非常不容易,而这次机会对我们来说成功率比较高,所以一开始我们就非常专注、举全公司之力来做这件事。
我们把微博成立为一个独立公司,让全公司的资源和人才都来支持这个新的事业。在最极致的时候,所有高管的期权只有微博的。我们把这个机制设定在这种非常极致的状态下,就是希望每个员工、每个高管都能在这个新业务里面全力以赴。那时候公司每个部门都负责微博一个方向的支持。这样一种极致和专注,是我们成功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中国互联网或者世界互联网、甚至在IT行业里,一家公司在原有模式上越强大,要探索出一个实现自我超越的新产品或者新模式就越困难。这里面很大程度上跟你的能力、基因、思维方式有关系,所以一旦看准趋势抓住时机,就不要受KPI、现有业务的影响,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产品里面去。
微博上市路演是我非常痛苦的时候,我参加了很多路演,那次是我经历过最最冷的一次。我们大概走访了七八十个基金,开了七八十个会,几乎没有一个基金下单。为什么呢?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2014年这些基金已经有很多华人分析师或者投资经理了,这些人往往是微博早期用户,而且是非常重度的用户。他看到我第一件事就说,“你们这个东西以前蛮好,现在我们不用了,不但我们不用,我的朋友也不用。那这个数字怎么来的?这个增长怎么来的?”所以他对微博一点信心都没有。
但他不理解,微博最初的很多用户在一二线城市,尤其是高端用户。但在互联网人口红利结束时,再往下到三四五六线城市,还是有很多机会。微博也一样,从一二线城市到三四线城市,其实二次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向三四线城市渗透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判断下,路演时我们自己是很有信心的。
路演时很多人还会问,有了微信为什么还用微博。我的回答是,这两个产品是不一样的,微信是私人社交,微博是公开社交媒体。这两种定位在市场同时存在,需求也是同时存在。
当然我们IPO还是很成功,但是整个市场对我们的态度是一点信心都没有。不过我们坚持下来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趋势的判断,对我们自己发展的信心。
看准大趋势背后:理解行业背景和寻找切入点
如果让我简单总结一下微博的成功,作为创业过程来说,就是以上四点。一是符合趋势,二是掌握好时机,三是能够符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四是要有很强的专注和坚持。哪个最重要呢?我认为还是趋势最重要,方向最重要,做什么东西最重要。我们做企业的经常讲的一句话是,首先要做正确的事,然后才是正确的措施。如果方向不对,做什么样的努力都没有用,或者效率是很低的。所以掌握趋势、掌握未来发展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从更大范围来讲现在和未来很多创业的方向、趋势,大家可能会想到人工智能、新零售、线上线下融合、区块链、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看到的一些趋势性的方向,但是如何理解这些东西、如何布局、如何选择才是特别重要的。
如果不去讲详细的行业,而是讲大的创业方向和逻辑,有两个方面特别重要。
一是要理解大背景。
很多人说互联网现在进入下半场,上半场已经结束。我想简单理解一下,这个分水岭可能是说互联网人口红利已经结束,或者说成为平台型公司的机会越来越少,几乎没有了。早期互联网有人口红利,很多创新是通过产品获取用户,慢慢成长为用户平台或者渠道。有了这样一个渠道,把用户、把人与人之间连接起来,过去20年,互联网市场上出现了很多类似的案例。
我们讲上半场结束另外一个原因是,现有平台公司已经把互联网搭建成为社会基础设施,它把水电煤已经做得很好了。那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下半场,更重要的就是基础设施已经完备时,如何利用互联网这样的基础设施去创业。
其实这样一个过程已经开始,就是“互联网+”。“互联网+”就是把互联网基础设施跟传统行业结合,让传统行业效率提升。第一代互联网解决的问题是信息对称,因为连接让社会方方面面的信息变得更加对称。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提升效率外,它可以带来新的业态。因为有了数据、有了基础设施以后,就有出现新行业的可能性,比如像滴滴、美团等很多公司,利用这样的基础设施,在原有行业效率提升基础上又长成了一种新模式、新业态。这就是我们讲的互联网+。
很多人说互联网红利已经结束了,互联网+现在已经不流行了。但我觉得这种机会还是非常多的。某种意义上说,这个过程可能刚刚开始,我相信互联网跟传统行业结合,在这个过程当中出现新行业、新业态的机会还是非常多的。
现在又流行人工智能+或者AI+。我觉得人工智能跟互联网道理是一样的。人工智能的技术一直存在,只不过最近几年发展起来,很大程度也是来自于互联网的发展,因为它需要很多数据、需要很强的计算能力、需要使用场景。因为这三点,人工智能重新引发关注,成为很重要的一个方向和趋势。
我们今天讲互联网,更多是讲一个工具,是基础设施。人工智能也是一种工具,一种能力,它的应用会影响各个行业的方方面面,本质上也是为了提升效率和能力。但是要做一个纯粹的人工智能公司的话,我觉得非常困难。但如果让人工智能跟传统行业结合,这里面还是有很多很多机会。
目前,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的最大机会就是消费升级。如果把互联网、人工智能跟消费升级结合起来的话,我相信创业的成功率也会比较大。包括金融、健康、教育、旅游等,这些都是消费升级带来的非常巨大的市场机会,将是未来创业的非常重要的方向。
二是要找好一个切入点。我们觉得互联网金融很好、人工智能很好,但到底怎么切入很重要。这可能是创业者最最应该考虑的问题,因为趋势大家都可以慢慢理解,但是切入点可能是最难找的。
微博当年也是一样。我们认准了社交媒体是发展方向,但第一个产品其实不是微博,我们做过一个产品叫朋友,花了两年时间开发。后来我们就把里面的一个模块拿出来改造成微博,这就是新浪在社交媒体上的切入点。
同样,最近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很火,很多人都说无人驾驶是一个重要的机会和方向。但无人驾驶在我看来跟今天的人工智能一样,真的要在很多场景中得到实际的应用还需要一段时间,还有法律问题等等。
实际上无人驾驶技术没有什么特别,很多都可能是开放性技术,就像今天的人工智能一样。但在这个时候如果切入无人驾驶,应该怎么切入呢?我们投资了一家公司叫图森科技,可能在这方面会是最早进入实际应用的公司。它选择了一个切入点,专门去做货车、卡车的无人驾驶。因为在高速上、在大货车的环境里,面临的不确定性相对比较简单,而且市场足够大。这个项目已经进入实际运营状态,如果顺利的话,一年以后你们可以看到它,可能成为中国最早的无人驾驶在公路上的实际应用。我们选择的这个点看起来是比较小的点,但是它可能是最符合实际的切入点。
所以有时候不要一开始就想做得很大,从小事做起,从比较可行的点切入,你的成功率可能是更高的。
对创业者来说,在现在这样的环境里,有两种能力很重要。
第一点是思辨能力。在过去20年里,中国互联网行业出现了很多“风口”,很多创业者都喜欢跟风,这可能跟国外或者跟资本市场也有关系。但有些东西是可以判断的。很多机会也好,模式也好,如果很多人都可以进入,那门槛一定很低,建立长期门槛的能力和机会就会差很多。这时候要去追风,要么有特殊的优势。比如做直播需要有流量的优势。或者有钱,但是要准备烧很多很多年、很多很多钱。新浪当年为什么不做长视频?其实我们开始也做,后来我们发现烧不起。所以很多时候判断很重要。
第二点就是学习能力。我们学习前辈的成功经验,一定要理解它的偶然性,不要照单全收。很多年前我们讲,学习美国的模式是可以的,但一定要理解这些模式怎么跟中国的市场结合,它成功在哪。跟中国市场现阶段哪些点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更高的效率和成功率。100%学美国的模式的公司,100%是失败的,最后成功的一定是能够把这两个结合得很好的。所以我们可以学习前辈的很多成功经验,但一定要结合到自己的市场环境和模式当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