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第一,第二就是最后,第三就没有意义
●企业属于社会公民,企业发展要与奉献社会“同频共振”,要通过回馈社会的方式体现出“企业温度”
●40年前的企业家庆幸的是冰河解冻,那么今天的企业家则更有机会实现大河行船
“喜欢、奋斗便海阔天空,要始终不愿落在他人后面!”交运集团(青岛)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永康说,他理解的企业家精神就是要不断保持一个新鲜的心态,永远喜欢所处的行业、所从事的职业。企业家要永远走在前列,自我加压,要不断学习新的事物。在发展理念上,要始终对创新保持热情,愿意先行先试,趟出一条路,让后面的人少走弯路。在路径选择上,企业的发展节奏和步伐要与国家发展、时代需求高度匹配。
回望交运的转型之路,刘永康的这一创新创业观得到了鲜明印证。
敢为人先、创新求变。执掌交运集团8年来,刘永康带领1.7万多名员工在转型升级中加速跑,推动交运由一个传统的公路运输企业,华丽转身为“交通产业生态圈”,成为国内道路运输企业高质量发展和品牌化运营的“领头雁”。
“要做第一!”
创新创业精神,是新时代企业家最基本、最内在的素质特征。在刘永康身上,同样流淌着这样的气质。他常说的一句话是,要做第一,第二就是最后,第三就没有意义。
刘永康在道路交通运输行业浸润了近40年。从1978年参加工作来到交运,先后做过修理工、材料员,干过财务,2010年1月起主持工作。那时,全国公路运输市场还较红火,长途运输是交运的主营业务,但刘永康前瞻而清晰地意识到:青岛交运的发展不能仅仅局限在长途客运这“一亩三分地”上,应有更大的市场空间。在全国率先进入专业校车客运市场,是他重塑新交运的“先手棋”。
早在2008年,交运就全程参与了青岛相关部门组织的校车调研论证,做了大量筹备工作。2011年9月,在国家和青岛市都没有出台支持政策的情况下,交运自行出资采购20辆校车,作为全国首批专业校车上路。彼时,国内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专业运营模式。对此,交运温馨校车公司董事长贺业荣深感困惑:“专业校车只能运载学生,运营时间较短,还要承担相对较重的人员、车辆等成本费用。效益从哪里来?规模怎么发展,校车行业的规律性怎么把握?”
然而,从国企肩负的社会责任出发的刘永康,对进军校车市场的意志异常笃定。经过7年的实践,贺业荣心中的一个个问号渐渐地被拉直为了惊叹号!目前,交运集团专业校车数量已达到2100辆,开通校车线路4500余条,服务学校450多所,每天运送学生15万余人,形成了“市区校车、社区校车、郊区校车、新区校车、山区校车和农村校车”六位一体的战略发展格局,实现了专业校车青岛市全覆盖,成为全国专业校车服务行业的领军者。今年1月,交运温馨校车发起成立了国内首家专业校车行业协会。
追随这座城市成长,并善于看到和创造一切成长的机会,是刘永康的一种思维方式。
2012年6月,刘永康担任交运董事长,他敏锐地意识到,作为全域统筹发展基础支撑的城乡公交将释放出巨大的市场潜力。撬动青岛全域市场的战略性布局随之展开。随后几年,交运相继在崂山、即墨、胶州、莱西、平度等区市布局推动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逐渐成为我市城乡公交的主要运营主体,推动青岛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城乡公交全域覆盖的副省级城市。如今的交运集团已经构建起了“城区、城际、城乡、镇村、村村通”全覆盖的大公交网络。
紧跟时代发展步伐,2016年交运打造了全国第一个由交通企业建设运营的众创空间——“交通谷”创客工场,形成了共生共荣、共建共享的创新互动生态体系,成为国家级备案创客空间。目前,入驻企业已达70家,服务创客300余名。其中,智慧交通、智能装备、信息科技、VR教育等产业集聚,一批战略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已成为青岛创新创业特别是交通领域新旧动能转换、引领转型发展、创业带动就业的主阵地和新引擎。
心无旁骛抓质量塑品牌
在现代经济中,品牌是一种战略性资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深谙此道的刘永康,始终将质量和品牌奉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圭臬。
中国公交行业首例“中国驰名商标”——“温馨巴士”就是他一手培育的。早在2000年8月,青岛市公交行业行政管理部门组织6条公交线路面向社会公开招标。通过招标,交运集团取得了5条公交线路的经营权。其中,31路的经营权由交运集团一运公司获得,时任该公司总经理的刘永康在这条线路上着手打造温馨巴士服务品牌,开启了线路运营与品牌创建的新时代。
主持集团工作以来,刘永康从引入全面质量管理,建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到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逐步建立了质量工作的长效机制,提升了经营服务质量和企业管理水平,质量管理和品牌集群均走在全国前列。目前,交运温馨巴士获得“全国质量奖”,交运集团、交运温馨巴士、交运温馨校车获得“交通质量奖”。交运拥有三例中国驰名商标——交运、情满旅途和温馨巴士,国内服务业企业仅此一家。交运品牌以141.18亿元的价值居全国同行业之首。
企业家必须有思有想,有思考和学习能力。刘永康酷爱学习和思考,多年来的坚持以及对行业长时间的积淀,让他在面对发展迷雾和产业变局时,能保持清晰而前瞻的头脑。
近几年来,发展迅猛的高铁和民航让长途班线客运市场日益萎缩。重压之下,如何突围?刘永康把交通旅游作为突破口。2010年开始,依托站场资源,交运确立了“5321”旅游集散发展战略,构建“运游集合”服务模式,完善公路旅游母港、子港、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信息咨询中心四级旅游交通发展体系,打造旅游全过程服务一站式平台,目前已启用14处旅游集散中心,开发了生态观光游、健康养生游、品质乡村游、学生研学游等个性化旅游产品。同时,创新“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建立道路交通博物馆,通过开通串联景区、景点的个性定制与常规游览相结合的旅游线路,实现文化、旅游与交通的协同发展。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新能源产业方兴未艾。交运应时而动建设了交运汽车动能研发应用生态园。建成之后,这里将集新能源产业、交通科技、智能制造、汽车后服务等于一体。其中,去年12月建成启用的超级充电集群为国内最大,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可满足42辆纯电动乘用车同时充电,昼夜最多可充电800辆次。
内强质量、外塑品牌。依托道路运输主业,逐渐向复合型、相互关联的交通产业矩阵和“生态圈”模式推进——不遗余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让交运的产业演进路径日趋清晰。
让社会感受到“企业温度”
在刘永康心中,有一套社会责任观。
他说,企业属于社会公民,应该有自己的社会责任,应积极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企业发展要与奉献社会“同频共振”,要通过回馈社会的方式体现出“企业温度”。
“企业温度”应首先让员工感受到。在他的倡导下,交运全面践行“幸福地生活,快乐地工作”理念,打造交运“员工幸福工程”,激发了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交运还坚持好人好报价值导向,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扶危济困在交运员工中蔚然成风,涌现出“感动青岛”十佳人物吴春刚等一批道德模范。集团50多支学雷锋志愿服务队、3800多名志愿者常年开展志愿服务。
“企业温度”更应该惠及社会。2000年,时任交运集团一运公司总经理的刘永康提出,在31路公交车下车门旁边安装一个纸巾盒,每天放四包纸巾供乘客使用。有的员工提出异议。刘永康对员工说:“不要心疼今天的1块钱,未来可能给我们带来100块钱的收益。”他让员工意识到,为社会服务就是为自己服务。
目前,交运的爱心公益服务已形成集群式的品牌矩阵:“爱心驿站”“爱心公厕”“爱心陪伴”“爱心基金”“爱心助学”“爱心义剪”“市民健康广场”等一个个公益项目散发出的“企业温度”惠及乘客、环卫工人、游客、空巢老人、学生等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不断凸显交运的企业精神和价值纽带。
眼下,我省正在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一批新兴产业将被重点扶持。追寻着这一重大的战略机遇,刘永康又为交运擘画了新的发展蓝图:加速布局医养健康产业。今年计划投资8000万元,在市北、李沧、城阳、即墨规划建设约3万平方米的健康养老项目,新增1000张床位,初步规划的4个医养健康项目将依托交通医院温馨护理院、医疗专护病房丰富的经验,为市民打造集医疗、保健、康复、养老于一体的健康养老园地。(记者 周建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