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关于时尚商业发展趋势探讨的“北京时尚论坛”在中国国际时装周期间成功举办,包括东方时尚中心产业发展部总监袁瑞娟,《华丽志》研究总监沈媛,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学院时尚传媒课程负责人Carol Morgen,时尚品牌UOOYAA创始人、美特斯邦威前董事副总裁尹剑侠以及北京英伦艺大艺术中心(BACA)时尚学院负责人、前中央圣马丁学院男装系教授Kevin Tallon等嘉宾出席了本次论坛,并共同探讨了国内外时尚行业发展命脉,解析未来时尚产业的核心动能。面对快速成长的新一代消费群体,高举个性化的多元时尚态度,以及日新月异的网络科技,对消费市场以及时尚商业的发展起着重要影响作用。当海内外时尚品牌的资本运作频繁上演,国内showroom、买手店等新兴时尚业态的加速崛起……商业世界一直在用最直接的方式去适应不断流变的消费群体。
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开始看好中国时装设计师当下的生存发展环境。在本次论坛上,东方时尚中心产业发展部总监袁瑞娟发布了《2017年OMC独立设计师发展报告》,该报告以大量数据讲述了本土独立设计师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可能性。
东方时尚中心产业发展部总监袁瑞娟发布《2017年OMC独立设计师发展报告》
作为一家定位于为时装设计师进行专业服务的权威机构,东方时尚中心通过贯穿十个月的网络问卷调研及贯穿六个月的设计师沙龙,把脉了将近1000位设计师,涵盖700余位独立设计师品牌的真实生存状态。比如,北京的设计师热衷于开中高端定位的实体店;上海的设计师主要依靠买手店和线上渠道,全线产品覆盖率最高;广东的设计师主力中低端产品,并在朋友圈、线上渠道大量走货,年销售额一百万至两百万的人数远高于其他两个城市。值得关注的是,三地设计师在货品、渠道、市场等方面完全具备了覆盖全国市场的能力,然而上海设计师在供应链方面的需求远远大于北京与广东,在研发端的投入也最大。
设计师收入的核心来源是实体店、线上销售平台、朋友圈,以及自营店铺。出人意料的是,近两年快速发展的showroom模式,在独立设计师群体中反响不大,普遍认为效果一般,没有带来太大的实际绩效,知识产权得不到保障等等。而传统的秀场对于年轻一代设计师吸引力更是越来越少。袁瑞娟预测,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成为买手,买手门店将受极大冲击;第二,由设计师主理的集合店或将成为一种新型市场力量,撼动传统交易格局;第三,真正因爱好而选择设计的新一代设计师将真正开始走向成熟。
在本次论坛上,嘉宾们还就买手店的时代角色与未来发展,以及科技和数据对时尚产业的影响展开了深刻的讨论与思辨。嘉宾们认为:因为互联网拉平了全国年轻人的视野,未来一段时期内,买手店在这些城市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对此,袁瑞娟补充道,归根结底,中国大量的门店存留在二三线城市,很多实际物业作为城市升级的配套,需要衣食住行等内容进行填充,主打独立设计的买手店更有引导性。而面对科技与大数据的力量,嘉宾们普遍认为这种力量推动着产业的创新发展,但也不能过度依赖。尹剑侠认为,数据是工具,但在使用的过程中更多的代表着一种过去,因为它永远建立在已经发生的内容之上。而人的思想是变动的,不能完全仰仗数据的判断。正如人工智能可以创作出漂亮的作品,却无法创造出伟大的作品。
Kelvin Tellon对尹剑侠的观点表示认同,时尚从业者仍要以创造性的眼光看待将来。过去十年的科技进展带来了更多的沟通渠道和媒介,品牌甚至可以和消费者更直接对话,而非把判断全盘建立在数据上。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本土时尚商业发展注定将进入一个更加良性发展的环境。未来几年,什么样的时尚品牌最受资本力量青睐?哪种商业形态在独立设计师群体中更具吸引力?大数据时代下,时尚商业的发展趋势由什么因素驱动?面对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2017年OMC独立设计师发展报告》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不断变动的市场、消费群体、商业模式,在变动之中也使时尚的世界更丰富多元。既有感性的一面,又有理性的一面,需要高效的商业运营,又要有动人的创意,这是时尚行业的魅力所在,也是挑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