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企业频道消息:从坦赞铁路开始,中赞关系一直是中非友谊的典范。近日,由中经全媒体主办的“一带一路世界品牌行·走进非洲”活动抵达赞比亚,深入走访了当地中资企业。
相比大部分非洲国家的长期乱局,赞比亚较为稳定的政治环境与和平的社会氛围显得格外难得。这成为赞比亚吸引众多中资企业落户的独特优势。由中国有色集团控股的中色非洲矿业有限公司(简称中色非矿)正是其中较早进驻赞比亚的中资企业之一,而由他们负责开发运营的谦比希铜矿是我国在境外投资建成的第一座有色金属矿山,在中赞两国之间的经贸往来中占据重要地位,被誉为中非之间合作的标志性项目。
此次,采访团对中色非洲矿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张东红,就企业社会责任、“一带一路”在非洲等话题进行了专访。
先行非洲科技创新破难题
1998年,在外交因素的推动下,中色非矿在赞比亚正式成立。张东红介绍道:“当初在赞比亚实行私有化的过程中,中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所以我们有机会参加竞标,获得了谦比希铜矿的开采权。”
尽管有个顺利的开端,但随后的开采过程却充满坎坷。在非洲丰富的矿产条件下,谦比希铜矿资源禀赋条件较差,铜品位偏低并且地下水大,矿岩破碎,遇水泥化,巷道及采场支护困难;矿体产状复杂,采矿方法适应性差等问题,造成采矿成本高,出矿品位低,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张东红讲到:“中色非矿接管谦比希铜矿后,早期的开发者进行了详细的技术论证,当时联合国内的科研院所,他们派出很多优秀人才到这边实地考察,因地制宜的采用多种采矿方法。这样才在治水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技术与方法,使这座荒芜了多年的矿山重新焕发生机。”
时至今日,技术创新仍旧是中色非矿一贯坚持的理念。张东红介绍道,即将开发的谦比希铜矿东南矿体埋藏于地底500米以下,地表有公路、建筑物、河流,为了确保采矿不造成地表沉降,不破坏生态平衡,中色非矿研究采用膏体充填采矿方法,并进行自动化改造,建设数字化矿山,努力实现环保、高效、安全和低成本开发,将谦比希铜矿建设为非洲的标杆矿山。
融入当地共建中非友谊
除了来自技术上的困难,中非之间的文化差异也成为企业成长的一大挑战。对此,张东红表示:“为了与当地社区及职工在文化方面更好的融合,改善劳资关系,建立和谐发展的友好关系,我们在企业队伍的建设上主抓三支队伍,第一支是中方管理团队,要求能扎下根来,精通技术懂外语会管理熟悉当地文化、法律;第二支是中方员工队伍,要精干高效,能达到一人胜任多种岗位;第三支是赞方员工队伍,要加强培训,与企业文化进行融合。赞比亚国民教育程度相对较低,而我们在建设数字化矿山,对员工业务素质要求非常高,因此对赞方员工的培训十分重视,将部分高层次人才送到欧洲设备厂家去培训。”
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公司要求中方员工坚持文明友好、平等互利、诚信守约的基本原则;涉外活动中严守纪律,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声誉;自觉遵守所在国法律制度,充分尊重当地人民的宗教信仰和传统风俗习惯,建立友好关系,和谐相处。由于管理比较严格,中色非矿公司未发生涉外不良事件,为生产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同时,为促进企业与当地社会的和谐发展,中色非矿积极践行社会责任,通过经营医院,捐献修建汽车站,支援学校建设等行动,与当地人民建立起深切的友谊。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公司也因此荣获由国务院国资委颁发的“感动非洲的十大中国企业”奖项。
近期,由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发起了对在非中资矿业企业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意识提升培训,张东红表示收获非常大,他说到:“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来自企业外部关于社会责任方面的培训,非常受启发,希望以后能把相关理念融入到企业发展中,由被动的解决问题,变成战略性、前瞻性的预防问题。”
“一带一路”连接“非洲梦”与“中国梦”
作为我国有色行业最早“走出去”的企业之一,中色非矿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前后,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深有感触。张东红说到:“我们进入非洲比较早,那个时候确实很艰辛,是孤军奋战。而‘一带一路’倡议发起以来,同路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大家互相协助,相互影响,产生了协同效应,大家共同发展得更好。以前我们的设备都是来自欧美或者其他地方,而现在当地市场上就有我们国家自己生产的设备,非常方便,这是‘一带一路’带给我们的直接变化。”
“非洲梦”与“中国梦”正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相连相通,共同壮大。而张东红的梦想也与“一带一路”紧密相连,“把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在现有矿产量上提高3倍;和我们一起奋斗的非洲人,能够更好的生活。”对于企业的未来,张东红充满信心:“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和我们的非洲兄弟们一块撸起袖子加油干,努力将谦比希铜矿建设成为自动化、数字化矿山,非洲的标杆矿山,共同实现非矿梦!”(作者李远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