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青岛全社会研发经费(R&D)投入286.4亿元,占GDP比重2.86%。青岛市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126.66亿元,同比增长21.65%,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691家,总数达2039家。
科技投入方面,青岛全社会研发经费(R&D)投入286.4亿元,占GDP比重2.86%,研发投入总量及强度均居全省首位。科技产出方面,青岛有效发明专利21802件,同比增长19.23%;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3.97件;PCT国际专利申请761件。成果转化方面,新增国家级孵化器2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12家,国家级星创天地19家,青岛市国家级孵化载体累计达到129家,居副省级城市第一。青岛市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126.66亿元,同比增长21.65%,再创历史新高。企业培育方面,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691家,总数达2039家。
新入库“千帆”企业563家,总数达到2461家,全市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总数突破1万家。国家试点示范方面,获批国家首批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全国10个),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全国8个),国家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首批试点(全国6个)和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聚焦高技术产业,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一业一策”推高技术产业培育。遴选重点产业方向,编制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新一代信息技术、仪器仪表和航空航天四个产业创新发展路线图,明确25个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着力推进仪器仪表等8个细分产业培育发展。抓细抓实科技大项目。高速列车创新中心集聚中车研究院、西南交大等机构,高速磁悬浮列车试验线等4个项目立项实施。海洋国家实验室在澳、美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固态锂电池、轻质高强铝合金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通过“中科系、高校系、企业系和国际系”四条主线引进建设高端研发机构48家,集聚高端人才4700人,带动海工装备、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发展。西北工大、中航九院等研发机构落地,北航与歌尔共建微电子创新产业园。推动中国电科打造“国内第一、世界第三”的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强化产业人才支撑。首批试点的2个高层次人才团队落地发展,美国科学院戴宏杰院士领衔的铝离子电池团队,将在青建立世界首条规模化铝离子电池生产线。实施创业创新领军人才计划,累计支持175人。
聚焦企业主体,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
高企申报受理由一年一批改为两批,增设异议申辩环节,力争符合条件的企业“一个也不能少”,高企总数达2039家、同比增长51%,其中净增692家、同比增长81%。486家高企享受所得税减免26亿元,893家企业落实研发费加计扣除额近36亿元。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千帆计划”,重点培育企业2461家,加快“小升规”“企成高”。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入网设备3150台套。联合海关率先在国内搭建进口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科技文献数据库收录信息8亿条,全部免费向社会开放。做强领军企业创新优势。海尔自主研发的智能制造云平台入选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专项方案;海信在智能交通、光电芯片领域行业领先;中车四方350公里“复兴号”动车组上线运营;昌盛日电集团“光伏+农业”模式在28个省市推广,建成综合园区100余个。
强化科技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青岛创业孵化连续3年列入市办实事,累计认定各级孵化器、众创空间320家,国家级创业孵化载体总量突破110家。孵化器入驻企业1.3万家,毕业740家,带动就业7.7万人。举办创业大赛、项目路演、天使投资对话、技术转移大会等系列活动,助推百姓实现创业梦想。技术转移服务推动成果转化落地。出台国内首个地方服务规范,建立常态化交易机制,首次进行“互联网+”拍卖,累计挂牌成果4024项,成交466项,开展各类对接活动230场,青岛全市技术交易额达到126.66亿元,同比增长21.65%。科技金融服务助推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与“一行三局”合作,推动“银企对接”“投保贷”“政银保”等工作,努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年内为150家次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6亿多元,专利权质押保证保险贷款扩大到全市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累计为74家企业提供2.61亿元信贷支持。
2018年,多措并举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快海洋国家实验室试点、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中科院青岛科技创新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瞄准国家战略,积极参与承担国家科技创新面向2030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着力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技术。推动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园区建设。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着力打造百家重点高企,培育千家千帆企业,服务万家小微企业,努力形成科技型小微企业铺天盖地、创新型领军企业顶天立地的良好发展格局。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探索建立多层次技术转移服务架构,进一步完善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建立健全科技评估、科技报告、科技诚信等制度。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强化科技创新统筹协调,推进科技创新数据协同共享,构建科技决策咨询体系,努力形成联系更紧密、合作更深入的协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