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青青岛社区> > 正文

梁建英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胡明月 2018-03-06 14:57:03 字号:A- A+

梁建英,女,44岁,中共党员。1995年毕业于上海铁道大学。现为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国家高速动车组总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高速动车组整车研发工作,围绕车辆系统集成和电气系统研发先后取得多项创新性重大成果。青年时代开始,从一名普通技术人员做起,扎根一线,兢兢业业,在岗位上不断进取,成长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领域的巾帼英雄。 近年来,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高铁走出去的战略机遇实施,梁建英先后主持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时速300~350公里动车组(CRH2C)、国家863计划项目——基于永磁电机牵引系统动车组、更高速度等级试验列车、时速350公里中国标准动车组等十余项国家、原铁道部、铁总重大项目的研制,取得一系列国家级创新成果。主持规划建设完成包括车辆动力学、振动噪声等19个专业方向的仿真平台和覆盖系统集成、车体、转向架、电磁兼容和环境等领域15个试验台,并打造了一支由博士、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带头人带领的千余人的研发团队,为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从业20余年,其主要贡献如下:

一、主导系列动车组产品的创新研发 自2004年中国高铁快速发展以来,梁建英作为中国高速列车行业的杰出女性代表,带领技术团队,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先后主持完成时速200-250公里速度级、CRH380A动车组等关键产品研制,形成系列化、谱系化的产品平台。积极推动基础创新平台建设和国际技术创新合作,取得显著成果。

 

目前,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2万公里,居世界第一,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0%以上,其中,中车四方股份公司交付的动车组占全路运营动车组的44%。梁建英主导研发的动车组产品类型占四方股份公司动车组产品类型的一半以上,其中,CRH380A动车组数量占四方交付动车组的近50%, CRH380A动车组更是创下了486.1km/h的世界高铁运营试验第一速,在世界范围内展示了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实力,打造出中国装备的“金名片”。1、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

 

 

2008-2010年期间,梁建英作为项目主任设计师,主持完成“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的研制工作,制定CRH380A动车组顶层技术指标和总体技术方案,解决了速度提升带来的关键技术难题。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中国高速动车组自主创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性产品,累计交付510余组,总运营里程达15.3亿公里,单车最高运营里程达495万公里。产品研发过程,主导实现以下创新突破:①确定高速列车复杂系统集成设计方法,制定CRH380A高速列车总体技术方案;

 

 

②制定高速列车多系统模态匹配方案,避免列车部件相互激扰产生共振、车体局部产生颤振和声振耦合,解决了速度提升和中国线路条件下动车组振动问题;③提出多参变量、多目标值循环优化的高速列车气动外形工程设计方法,解决高速列车气动阻力、气动噪声、气动升力、交会压力波和微气压波效应问题,综合气动性能达世界领先水平;

 

 

④提出高速列车振动噪声控制系统方法,基于车辆断面等声压级、分频段控制和轻量化原则,解决了气动噪声和结构噪声问题。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整体设计体现了十大系统创新:低阻力流线头型,振动模态系统匹配,高气密强度和气密性车体,安全可靠的高速转向架,先进的噪声控制技术,高性能的牵引系统,高速双弓受流性能,安全环保的制动系统,人性化的旅客界面以及优良的智能化性能。研发过程中,梁建英带领设计团队在武广、郑西等高铁进行了长期的线路试验,组织完成450余项仿真计算、1050余项地面试验、2800余项线路试验,成功研制出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列车,填补相关产业多项空白,各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自2010年10月以来,CRH380A动车组已在京广、京沪、沪杭等10条高速铁路上投入运营,列车运行安全可靠,已成为中国高铁主力军。基于该产品平台的成功研制和在京沪高铁的大规模运用,梁建英在项目《京沪高速铁路系统工程》中,作为车辆系统研发的技术负责人,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2、基于永磁电机牵引系统动车组 2011-2014年期间,梁建英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项目—基于永磁电机牵引系统动车组的研制。永磁电机相比以前的交流异步电机,可以提高牵引效率,节省电能,是一种适合高速列车的牵引系统的新方式。能否拥有中国自己的大功率永磁电机牵引系统,是我国高铁未来在世界舞台上与其他各国竞争的核心技术之一。梁建英组建专业研发团队,针对高速列车系统特征,研发了大功率永磁电机新型转子和冷却通风结构,永磁电机功率密度超过1kW/kg,技术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完成了永磁同步电机控制技术研究,系统解决大功率永磁牵引电机的弱磁控制、带速重投、多重四象限控制重大技术难题;解决了系统同整车匹配问题,成功研制一列基于永磁电机牵引系统动车组列车,目前已完成线路型式试验验证。

 

 

由于永磁同步电机具有转速稳、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噪声低、可靠性高等诸多优势,采用永磁驱动的同步牵引电机将较采用传统异步牵引电机驱动,节能10%以上。项目顺利通过国家验收,项目的实施,将提升我国高速列车的能源效率、动力品质等技术指标,引领世界高速列车牵引传动技术的升级换代。3、更高速度等级试验列车

 

 

2010-2013年期间,主持完成原铁道部重大项目—更高速度等级试验列车(CRH380AM)的研制。主导研究高速列车在极限速度条件下的高速列车动力学行为、特征和规律,提出不同性能特点的头、尾车头型设计方案,解决高速条件下气动阻力和气动噪声问题;完成列车在更高速度范围内前瞻性基础问题研究,推动实现碳纤维、镁铝合金、新型纳米材料的装车应用。该试验列车于2012年底下线,创造了605 km/h实验室最高试验速度。从长远来看,这种尖端技术的研究,既具有指导现行标准高速列车的意义,又能够为我国高铁项目在国际上争取更多的话语权。梁建英作为项目技术总负责人,为项目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该试验列车是以CRH380A新一代动车组创新成果为基础,对系统集成和关键系统进行自主创新、深化研究,提升了现有技术平台,试验列车的研制对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一是为持续深入研究高速列车安全性问题提供了载体;二是为基础性科学问题研究提供了试验平台;三是为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了验证平台。

 

 

4、时速350公里中国标准动车组 2013-2016年期间,主持完成中国铁路总公司重大项目—时速350公里中国标准动车组的研制。主导在智能化、主被动安全性、舒适度提升和节能降耗方面加大创新力度,重点实现不通车辆平台的互联互通和部件互换问题,进一步完善了中国高速列车标准体系,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高铁走出去奠定了坚实基础。该项目代表了高速列车技术的发展方向,是符合我国铁路运用环境、具备互联互通性能、主要部件互换、关键系统部件自主化、全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2016年7月15日,成功实现时速420公里两车明线交会,为世界上首次实现时速420公里明线交会。

 

 

5、时速300~350公里高速动车组(CRH2C)2008-2009年期间,组织完成时速300~350公里高速动车组研制项目。她组织一个研发团队,在时速200~250公里动车组技术平台基础上,打破国外技术封锁,通过实施集成创新,实现动车组舒适度、车体结构强度、模态、动力学及牵引制动能力等关键技术的提升,共完成120大类型式试验、科学试验、自主试验和跟踪试验等,取得了大量的线路试验数据,为新一代高速动车组的研制打下坚实的基础,保障了武广高铁及郑西高铁的开通。

 

 

6、时速200~250公里动车组 2007~2008年期间,还主持研发了时速200~250公里长编组座车(CRH2A)、卧铺动车组(CRH2E),在旅客界面、服务功能、减振降噪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和试验,突破动车组编组形式、牵引制动性能及双弓受流等技术难题,提升了动车组的平稳性及乘坐舒适度,填补世界高速动车组长编组卧铺领域的空白。

 

 

二、推动创新研发平台建设和国际创新合作 作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梁建英积极组织、规划,围绕轨道交通车辆研发需求,开展学科建设,推进系统集成、结构强度、车辆动力学等基础应用学科建设,支撑轨道交通装备产品研发和现车问题的分析处理;利用5年多时间,逐步完善结构强度、减振降噪等6个方向19个专业的仿真能力,建成涵盖整车及系统部件实验能力的15个大型试验平台,构建起一支近200人的专业CAE仿真分析和试验团队,为高速动车组、城际动车组、地铁产品研发提供关键基础支撑。

 

 

自2012年起,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创新合作平台建设,依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技术层面的布局。组织同泰国国家科技部及下属机构、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美国斯坦福大学等多所知名研发机构,开展协同创新研发平台建设,先后建成中泰、中德、中英轨道交通技术研究中心;并主导在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基于相变材料空调技术、主动噪声控制、结构健康检测方面开展国际科技项目合作。梁建英同志以勇于探索的精神,致力于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工作。先后获授权专利118项(其中发明专利15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Applications of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on Intelligent High-speed Train》、《Research on Test Method of Dynamics and Current-Collection Performance of Pantograph and Catenary System》等20余篇论文,其中SCI、EI检索论文3篇。先后荣获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茅以升铁道工程师、火车头奖章、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省三八红旗手和青岛市“十大女杰”等荣誉称号;2011年荣获中国经济女性年度创业人物;2015年作为车辆系统技术负责人参与的《京沪高速铁路系统工程》获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6年,当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