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体育及全民健身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自9月份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圣珍带领教科文卫委员会对我市体育及全民健身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先后召开了市体育局、教育局、总工会等部门参加的座谈会,实地察看了市体育运动学校、市全民健身中心、青岛第二体育场、中日友好柔道馆等单位,听取了即墨等区市的情况汇报,书面征求各区(市)人大常委会的意见建议。为了进一步扩大群众的参与度,首次利用人大微信公众号和青岛人大官网发布调查问卷,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深入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全民健身条例》,着力推进全民健身的组织建设、场地建设和活动开展,着力发展体育产业和体育场馆设施建设,营造面向大众的多元体育服务体系,全市体育工作和全民健身工作实现了快速发展。一是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十二五”期间,全市投入2亿多元配建公益健身设施3855处,投资12亿元先后建成青岛黄金海岸健身长廊、市北区体育街、四方区奥林匹克公园、唐岛湾运动公园等一批全民健身精品工程,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抓住即将承办24届省运会的契机,平度、胶州体育中心也将于明年竣工,实现了各个区市都有体育中心的目标。二是全民健身组织机构不断健全。不断完善协会组织体系,目前市级单项体育协会51个,体育俱乐部280家,全市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达2.3万人,全民健身辅导站点5100处,完成城市社区“8分钟健身圈”,群众性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48.5%。三是体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出台了相关指导性文件,体育产业的规模和结构呈现出良好态势。截止到2015年底,全市共有体育及相关产业单位4320个,拥有从业人员10万余人。2016年全年体育彩票总销量近28亿元,同比增幅32%,全市体育产业以年20%以上的增长率快速发展,以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用品、体育彩票等为主要内容的体育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以健康休闲为目的的群众体育市场消费能力逐步提升。四是竞技体育实力稳步提升。2016年奥运会我市获得奖牌1金1银1铜,在今年第十三届全运会上获23金25银12铜,奖牌数列全省之首,在第二十三届省运会上夺取6个奖项中5个第一,全市竞技体育水平稳中有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无论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满足群众多元多样的体育需求,还是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全市体育和全民健身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是健身场所和设施还需完善。近年来,我市虽然增加了一批健身场所和设施,但与城市发展和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相比,仍然相对滞后。在微信问卷中,有29%的市民认为,“工作或生活区附近没有合适的健身场地”是影响自己健身热情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为,一方面现存的旧城居住区人口密度大,活动空间狭小,缺少健身场所;另一方面,新的住宅小区建设中,《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法规规定配套建设文化体育设施的要求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农村的健身场所和设施数量较少而且分布不均。
二是健身体育设施的管理维护不到位。在微信问卷中,有87%的市民认为要“加强公共健身场所的科学选址和布局,更加方便市民使用”,49%的市民认为应“加强公共健身场所的制度建设和安全管理”。从现状看,我市现有的全民健身场所和设施大都是利用体彩公益金建设的,按照规定已捐赠给受赠单位,但由于没有明确的管理和维护责任单位,存在“管理无单位、维护无人员”现象,加上缺乏必要的经费,场地设施损坏后得不到及时维修,导致故障或超期使用的器械不断增加,既存在安全隐患又影响正常使用。
三是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还需健全。财政资金除举办各级各类群众健身比赛和社区运动会等群众体育活动的支出外,在指导全民科学健身、开展健身培训等方面经费投入还需加强。目前,各区(市)负责全民健身工作的人员基本都是兼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管理和使用制度不完善,部分群众的健身理念和健身方法不科学,对一些健身器材使用不当。在受访市民中,54%的市民健身知识来源于“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来源于社区公益讲座的人数为零,只有不到14%的市民接受“接受健身专业人士指导”。
四是青少年体育亟需加强。目前,体育系统与教育部门人才共育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竞技体育相互之间缺乏协作与配合,在场地管理、经费使用、人员调配等方面缺乏相互支撑和内在联系。部分家长支持学生参加锻炼的热情不高,个别学校对体育课开展篮球等对抗性活动顾虑重重,“好日子为何养出弱孩子”成为社会之困,青少年健康素养和运动技能亟需提升。
三、工作建议
当前,青岛市围绕“宜居、幸福、创新型、国际化”的城市定位,以及“三中心一基地”的主攻方向,积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为全市体育及全民健身工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全市上下要围绕建设国际休闲体育和海上运动知名城市的战略目标,依据青岛自身独特的区位、资源和品牌优势,以国际化为标准,以省运会为契机,着力推进全民健身、体育产业、竞技体育等各项工作齐头并进。
一是切实把全民健身事业摆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全民健身关系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从建设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意义。要把全民健身工作作为当前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任务,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基本权益,提高全民健身的参与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科学健身素养,形成崇尚体育健身的社会风气。要把全民健身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经费比例。要严格执行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政策,及时拨付到位并加强监督管理,确保用于全民健身事业。要进一步加强市、区(市)、街道(镇)三级全民健身组织建设,配备相关人员,建立健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二是加快推进全民健身场所及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市、区两级体育设施布局,推进各级各类体育设施均衡配置,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立足城乡实际,因地制宜,引导全民健身工程逐步向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场地设施转移。在城市社区重点打造笼式足球、小篮板等健身场地,在农村地区结合新型社区建设和小城镇建设,重点打造集聚型镇级健身中心和乡村文体大院。以24届省运会为契机,推进场馆建设和整修工作,推动全市体育设施建设再上新水平。要加强全民健身设施的管理维护,摸清底子、建立台账,定期对健身器械进行维护或更新,确保健身设施的使用安全。要从提高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提升区域宜居指数的高度,探索建立单位、街道社区、公安共管共治模式,整合社会、学校、家庭力量,继续推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的利用率。
三是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要不断创新形式,在组织举办大型群众体育活动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人群特点,研究推广群众喜爱、简便易行的健身项目,增强活动趣味性。要加强和组织引导和经费投入,依法支持群众性体育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发挥他们在传播健身知识、指导科学健身方面的积极作用。注意挖掘传统体育和健身项目,打造具有特色的群众体育健身品牌。积极引导体育部门、相关性协会、社区推广亲子、家庭体育运动项目,让体育运动在社区、家庭扎根。
四是大力扶持全民健身服务业发展。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消费将大幅度增长。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健身服务业,建立多种所有制投资主体并存、高中低档健身休闲企业互补的健身服务网络。要不断创新体育健身方式,促进体育与文化、教育、旅游相结合,适时打造体育特色小镇、街区,充分发挥体育具有的体验、重复消费、跨界、融合等功能,以体育产业为入口,拉动实体经济产业的振兴。提高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开发水平,打造一批国际国内品牌赛事,进一步培育体育竞赛表演市场。要加强对经营性体育健身场所的监管,建立和完善体育健身服务规范,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增强体育健身的科学性、安全性。
五是大力加强“足球名城”建设。足球运动是世界第一运动,也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青岛是一座足球之城,足球传统底蕴深厚,足球人才辈出,群众基础扎实。全市上下要充分发挥青岛足球运动的本土优势,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统筹发展、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原则,敢于创新,先行先试,积极落实足球发展扶持和奖励政策,加快推进职业俱乐部自有足球训练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强足球运动组织体系、培训体系、竞赛体系建设,着力提升职业足球水平,深入推动校园足球、女子足球、社会足球的普及和提高,加快形成青岛城市特色的足球文化、足球产品、足球赛事、足球服务产业发展框架,进一步扩大青岛足球的影响力,建设国内知名的“足球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