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杨锡祥
2017年市政府部门向市民报告、听市民意见、请市民评议活动(简称“三民”活动)述职报告会16日正式拉开帷幕。今天,22个部门负责人继续述职。
市卫计委主任杨锡祥在述职报告会上表示,201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卫生计生系统以保障和改善人民健康为中心,深入推进改革发展,努力提升服务质量,稳妥落实生育政策,市民主要健康指标和人口均衡发展指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坚持人民共建共享,推进健康青岛建设。一是进一步完善疾控体系建设。启动新一轮疾控体系建设,将疾控体系建设和能力提升纳入区域“十三五规划”。落实人员编制和岗位设置政策,市、区两级疾控中心一次性增编685名。投资8.9个亿,开工建设市公共卫生中心,6个区市实施了疾控机构新建、改扩建项目。二是有效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实施联防联控,处置各类传染病90.5万例,安全接种各类疫苗271.5万剂次,无重大传染病暴发流行,筑牢守护人民健康第一道防线。三是大力推进健康促进行动。实施全民健康促进计划,把工作重心由治病向防病转变,开展健康知识进社区、进校园、进家庭活动,儿童口腔疾病预防项目和低保老年人义齿修复项目分别惠及7万余名小学生和500余名低保老人。创建国家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54元,服务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162万人次,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9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6岁,列全省第一。四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健康服务发展。加快发展健康产业,打造“一心四城一园一带”健康产业布局,崂山湾国际健康城成为国家首批示范基地。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真正让群众得实惠。一是持续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全市57所公立医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取消药品加成,降低检验检查价格,巩固联合控费机制,群众门诊和住院次均费用增幅下降明显。二是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委属医院完成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建立了适合青岛医院实际的法人治理结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积极推行医疗质量与安全JCI国际认证。促进全市医院管理向国际化、标准化和现代化迈进,市立医院、市妇儿医院、黄岛区中心医院3家医院正式启动认证工作。三是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在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建立药品集中采购、联合议价机制,全面推行药品采购“两票制”,改革流通体制,减少流通环节,为群众节省药费支出20.3亿元。四是加快推进医联体建设。19家三级医院全部建成医联体,区市医院建成11个医共体,覆盖382家医疗机构,派出2913名市级专家下沉基层服务群众5.86万人次,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和小病在基层、康复回社区就医新秩序正在形成。
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为群众打造便利医疗。一是积极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建成106家中心村卫生室,21家基层卫生机构成为国家级示范单位、群众满意单位。二是强化基层卫生队伍建设。推行乡村医生合同制管理和定向培养,创新建立乡村医生“区市管镇聘村用”管理模式,多渠道培养引进6364名乡村医生、846名全科医生,当好群众健康守门人。三是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50万市民拥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签约市民免费享受了7种慢性病基本药物和8个种类的签约服务包,满足了群众多元化的健康需求。
积极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加快实现病有良医。一是加强重点学科和优青人才项目管理。评审出新一轮青岛市医疗卫生重点学科和优秀人才,包括A类重点学科6个、B类重点学科68个、学科带头人64人、优秀青年医学人才103人。二是积极引进优质医疗资源。深化“三优工程”,与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6个全球知名医学中心开展技术交流合作,引进世界华人医师协会,同哈佛医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华大基因等34家高端医疗机构开展项目合作,引进2名院士、133名高层次医学人才、832名医学博士硕士,43个学科进入全国学科百强榜,推进了医疗服务提质升级。
优化就医环境,着力改善就医感受。全市重点卫生工程投资达到73.54亿元,新开工建设市公共卫生中心、市第八人民医院东院区,加快推进市立医院东院二期、青大附院东区综合病房楼、眼科医院红岛院区等市级在建医疗卫生重点项目,市第五人民医院扩建前期工作有序开展。优先支持社会办医,社会办医疗机构达到2983家。全市医疗机构提供门急诊服务5800万人次、住院服务122万人次,努力保障群众健康。
规范医疗服务,筑牢医疗安全底线。一是强化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开展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落实年活动,隐患排查整改和制度建设落实双管齐下,保障了医疗质量安全;坚持补短板,加强儿童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增加儿科医务人员数量,提升了全市儿童医疗救治水平。二是做好医疗保障工作。强化院前服务体系建设,开工建设16个院前急救站,开展航空医疗救援服务,出动急救车辆7.05万车次,抢救重急症患者6.7万人次,全力保障了群众生命安全。完成金砖国家协调人会议、亚洲媒体峰会、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国际标准化论坛、青岛马拉松等各种重大活动医疗保障任务56次,参加现场保障1100余人次,救治各类伤病员428人。三是开展大型医院巡查活动。健全大型医院巡查长效机制,年内完成了4家委属医院巡查工作和3家医院巡查“回头看”活动,促进行业作风持续改进,树立风清气正行业形象。四是弘扬良好医德医风。开展了13场“最美天使”巡回演讲,弘扬“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
推行便民服务,加快推进智慧医疗。深化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在全省率先实现优质护理服务全覆盖。37家医疗机构实行提前、延时和错峰门诊服务,方便群众就医。广泛开展健康义诊,3.5万人次群众享受了减免费用服务。推进智慧健康·信息惠民工程,全市大型医院实现了诊疗“一卡通”,为400多万市民提供了医院间无障碍预约挂号、诊间缴费、检验结果互认等服务,群众看病就医更便捷。制定全民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确定了14项建设任务和7大能力提升工程。推进智慧健康·信息惠民工程,全市大型医院均实现了诊疗“一卡通”,为400多万市民提供了医院见无障碍预约挂号、诊间缴费、检验结果互认等服务,群众看病就医更便捷。
振兴中医药事业,创新医养结合模式。一是突出特色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十百千万”工程,柔性引进8个国医大师团队,建立54个知名中医药专家工作室和全国知名中医药专家门诊,举办“国医名师大讲堂暨首届青岛市国医大师论坛”。二是启动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青岛市政府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中医药科学院即将启用。组建市中医药发展集团,建成107个国医馆、152个中医专病(专技)特色门诊。三是加强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85%的社区卫生服务站、70%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黄岛区、李沧区率先实现中医药服务“全覆盖”。四是创新医养结合模式。积极完善医、养、康、护一体化医养结合“青岛模式”,建立700多个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服务老年人20万人次,成为医养结合国家试点市、山东省示范市。
稳妥落实生育政策,维护妇幼健康。一是做好生育引导和政策衔接。对人口形势、出生预报进行分析和监测预警,引导育龄群众科学合理安排生育。今年预计户籍人口出生超过12万人,住院分娩14万人。健全完善生育登记服务制度,优化办事流程,办理生育登记116358例,合法生育率达99%。二是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积极应对生育高峰压力,完善市和区市两级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网络建设和规范化管理,目前孕产妇、婴儿死亡率较上年度同比下降23.2%、37.8%。积极推进孕妇产前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出生缺陷综合防治项目和农村产妇两癌筛查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产筛高风险孕妇免费基因检测和诊断服务项目列入市政府市办实事,已有140余万人次受益。三是促进计划生育家庭发展。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各项优先优惠政策,妥善解决独生子女父母退休一次性养老补助等遗留问题。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力度,查处6例“两非”案件,性别比控制在107.88。四是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外来人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19万人次。组织“新市民健康青岛行”系列宣传活动,开展健康教育讲座96次,发放宣传品13.4万份。推行留守儿童健康关爱行动,惠及农村留守儿童500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