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广新局局长李明
2017年市政府部门向市民报告、听市民意见、请市民评议活动(简称“三民”活动)述职报告会16日正式拉开帷幕。今天,22个部门负责人继续述职。
市文广新局局长李明在述职报告会上表示,2017年,市文广新局全面落实市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和2017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各项目标任务,以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为主线,不断坚定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自觉,着力夯实文化发展基础,提升文化发展品质,提高文化治理能力,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创新文化供给,让民生工程更有温度
衡量美好生活,文化是显著标志。我们通过创新文化服务、优化文化供给,努力让广大市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
(一)文化活动“沉下去”。用文化凝聚城市力量,用艺术点亮百姓精神家园。首次打造了以“欢动青岛、书香青岛、诗韵青岛、光影青岛、创意青岛”为主要内容的市民文化艺术节,启动“百个社区大展示、千支队伍大竞技、社会各界齐参与、百万市民共享受”的“城市文化嘉年华”。市区两级组织文化活动6万余场,仅“五王”大赛就吸引15万市民报名参加,160万人收看比赛,再次搅热一座城市的文化激情。经过3年的精心打造,“五王”大赛已组织来自田间地头、工厂社区、学校部队的20余万普通市民走上舞台,一展风采,成为岛城一块家喻户晓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先后荣获山东省政府创新奖,入选文化部全国百个基层文化志愿活动典型案例。
(二)文化供给“推上去”。新建改扩建区(市)级公共文化设施8处,规划建设面积16.7万平米。87处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参观群众422万人次,提供书刊借阅607万册次。扶持510个贫困村文化设施资金760万元,为全市5000多个农家书屋更新了图书。全年公益电影放映7.2万场次,惠及群众726万人次。举办“领读一百天,改变人生路”全民阅读系列活动200余项,被评为全国十大数字阅读城市。成立青岛市图书馆联盟,30家图书馆实现了馆际互借、资源共享,方便了市民借阅。
(三)文化消费“促上去”。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以看书、看演出、看电影和共享培训体验为突破口,制定了“三看一共享”方案,并结合艺术精品欣赏、传统文化体验等六大文化消费领域全面铺开,给予市民最高50%的文化消费补贴,将拉动消费6.7亿元,文化惠民的春风雨露将覆盖到更多的市民百姓。
聚焦“青岛表达”,让城市人文更有高度
鲜明厚重的文化表达最能体现一座城市的人文风貌,最能代表一座城市的人文高度。我们努力把文化自信化作丰富多维、引领人心的“青岛表达”,让城市在时代发展的新语境中更加出彩。
(一)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推出精品力作。加大精品扶持力度,一批有思想、有筋骨、有温度的作品不断涌现。舞剧《法显》等12件作品获第十届“泰山文艺奖”。《青岛往事》等6部作品入选第十二届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获全国第十四届“五个一工程”奖。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获文化部重点扶持。
(二)以国际活动为平台,不断提升影响力。举办了第十五届亚洲媒体峰会,将中国文化、青岛风采向48个国家、7个国际组织的450余名来宾做了生动呈现,刘延东副总理出席会议,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给市委、市政府来函称:“青岛完美保障了一场具有全球影响的国际峰会”。在“电影之都”峰会上,与全球5个“电影之都”城市共同发表了《青岛宣言》,为申都奠定了基础。《青岛@世界城市推介新模式》项目获省政府文化创新奖。
(三)以文化为纽带,不断讲好“青岛故事”。与世界第一个“电影之都”英国布莱德福德互设电影办公室,与布拉德福德和马其顿比托拉签订了多项影视合作协议。与斯里兰卡、菲律宾国家图书馆签署合作协议,在“一带一路”国家实现文化破冰之旅。资助舞剧《红高粱》赴美4个城市演出,在大洋彼岸引起热烈反响。
(四)成功申创联合国“电影之都”,不断擦亮城市品牌。坚持拼上靠上豁上,从申创材料准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拜访、“电影之都”城市支持、硬件建设、电影交流、国内国际宣传、信息联络等方面“七箭齐发”,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从全球近20个“电影之都”申报城市中突围而出,2017年11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宣布,青岛当选中国第一个、全球第9个“电影之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向孟凡利市长发来贺信,青岛的城市“朋友圈”扩展至全球72个国家180个创意城市,14部好莱坞大片来青拍摄,投资30亿的电影《封神》锁定青岛,国际组织电影节、VR电影节、赫拉电影节相继落户,为青岛这座“为电影而生”的城市插上了驶向梦想的翅膀。
打造强力引擎,让文创产业更有速度
文化是软实力,更是硬实力。近两年,青岛文创产业不断提速换档,以年均14%的增速,跑出青岛“加速度”。预计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将达6%以上,成为支柱性产业。
(一)顶层设计更加完善。按照市十二次党代会要求,对我市800公里海岸线进行文化规划设计,凭借自己的团队完成了中国第一个滨海文化长廊规划,中规院评价:“规划充分彰显青岛特质,对于塑造世界级文化岸线意义重大”。编制了我市第一部文化产业十大功能区发展规划,起草了《关于促进音乐产业发展的意见》。
(二)优势产业发展更加迅猛。出台了《影视作品制作成本补贴核定标准》,累计吸引120余家影视企业落户青岛。全球最大万米摄影棚竣工使用,摄影棚总数已达30座,14部好莱坞大片在青拍摄。青岛影视产业菁英汇吸引好莱坞6大影视巨头来青洽谈。“金凤凰”电影节、全国国产影片推介会暨电影交博会接连举办,一座航母级的影视之城正加速驶向世界电影舞台中央。
(三)跨界融合更加深入。突出“文化+金融”,设立了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获批全省首家文创银行,全新的文化融资模式已经开启。突出“文化+科技”,在全省率先建设了集信息发布、大数据采集、文创产品交易于一体的“博联青岛”平台。突出“文化+贸易”,举办了中国(青岛)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东亚版权创意精品交易会,900余家参展企业签约额达40余亿元。
镌刻城市记忆,让文化传承更有厚度
文化遗产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厚度与底蕴,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将固化城市的血脉、灵魂。
(一)持之以恒地抓好文物保护工作。国家大遗址即墨故城建设、齐长城抢救性修缮齐头并进。完成了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全市52万件可移动文物有了“身份证”。土山屯墓群考古发掘项目荣获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初步确定34处不可移动文物作为第十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入选单位。加大革命文物、乡土文化遗产、工业遗产保护力度,形成了《青岛市革命文物保护专题调研报告》,开展工业遗产调查。
(二)坚持不懈地推进博物馆城建设。制定了《扶持社会力量兴建博物馆的实施意见》,新增注册博物馆9家,累计达到82家,免费开放的66家,占80.5%,参观群众超过422万人次,市博物馆、市民俗博物馆入选全省十大优秀社会教育活动案例。以“故宫走进青岛”为主题的国际文化创意博览会等系列活动,让市民在家门口即可欣赏国宝、对话大师、现场鉴宝。
(三)锲而不舍地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完成了青岛市第五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评审。坚持守正创新,新增胶南年画、流亭面塑等41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口述历史:崂山故事”纪录片被评为全省非遗保护工作十大亮点。二十四节气养生高峰论坛、研究基地落户我市,青岛胶东非遗博物馆等23个单位被评为“全省首批历史文化展示示范点”。
守护文化生态,让保驾护航更有力度
文化市场生态深刻影响着城市文化环境和市民文化体验。我们围绕建设文化环保城市目标,不断提升行政效能,加大监管力度,努力清除文化“雾霾”,营造清朗健康的城市文化空间。
(一)不断提升管理服务。完成了4544家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单位的年审工作,不予通过、暂缓核验358家。坚持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将全市2257户文化市场经营主体全部纳入“一户一档”系统。全年4500件文化市场准入审批事项100%通过网络监管服务平台办理,连续7年实现办结率、群众满意率、无差错率三个百分百。完成全市1470名新闻采编人员记者证核验工作、300余名新闻采编人员资格培训考试工作。为权利人免费办理作品版权登记3000余件。
(二)不断净化市场环境。文化卫士重拳出击,各项行动成果斐然。查处违法案件658起,关停非法电台32个,拆除非法“锅盖”4700余套,收缴非法出版物15.4万册。荣获全国查处侵权盗版案件有功单位一等奖。
(三)高度重视群众诉求。对涉及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产业发展、市民文化素养提升、文物保护利用等5个方面的34条市民建议,逐条分解、压实责任、挂牌督查、张榜公开、考核到位,目前已全部办结。
努力打造全球影视文化高地
2018年,市文广新局将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优化公共服务,增强文化活力。以文化惠民为总抓手,全力打造文化品质之城,在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品牌方面实现大突破、新提升。
(二)加快创新发展,提升产业实力。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力争动员百亿基金、争取百亿授信、设立百亿支撑,打造千亿级文化产业链。利用“电影之都”优势,努力打造全球影视文化高地。推进文化消费试点,培育新的增长点。
(三)推进文化传承,展现城市魅力。推动滨海文化长廊建设。推进即墨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开工。加强近现代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利用,力争各类博物馆突破100家。
(四)拓展对外交流,扩大城市辐射力。积极争取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亚太手工艺协会分支机构落户青岛。办好国际组织电影节、VR电影节和赫拉电影节等系列节庆活动。全力争取获批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让青岛在世界舞台奏响更强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