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12月11日讯(记者 张力伟)高占华,现任青岛机场飞行区管理部副总经理,而他更喜欢别人叫他“高工”,因为这个称呼代表了同行对他技术的肯定。他是一名热爱民航事业的导航专业技术专家,正是他多年的潜心钻研,使青岛机场连续两次成为第一个获准运行平视显示器(HUD)特殊I类、HUD特殊II类标准的国内机场,大幅提高了青岛机场低能见度天气下的保障能力,推动了青岛机场乃至中国民航的发展。在他的背后是数不清的光辉历史和研究成果,但他一如求学路上的莘莘学子,在专业面前永远怀着一颗谦卑、敬畏的赤诚之心。常年埋头钻研导航技术,让高工身上散发出一种老派学究的气质,不在意物质生活,不追逐功名利禄,只在专业领域不断探索、不断超越。这种匠人精神让我们提前窥见了青岛机场大智慧时代的到来,也看到了支撑起中华民族振兴大业的恢弘脊梁。
苦练技术 义务给大家修家电
现年50岁的高占华,大学时攻读的是应用电子专业,1987年毕业后,他走进青岛机场,从事起通讯、导航、雷达等专业技术工作,就是从那时起,他扎根这一行一干就是30年。地面通讯导航系统是飞机的另一只“眼睛”,直接关系到飞行安全,对从业人员的技术要求很高,刚入行时的高占华,为了能尽快熟悉业务,无论上班还是休息、吃饭还是走路,都在琢磨设备工作原理、研究信号流程和故障现象,虽然仪表着陆系统、VOR全向信标等导航设备电路复杂,但他通过持续的努力研究分析电路,摸透了每块电路板、每个元器件的工作原理,每本设备说明书都印在脑海。但是,想要技术过硬不能光纸上谈兵,只有多实战才能练出真功夫,可是保障用的导航设备哪有天天故障的可能?于是,为了能熟练掌握电子设备的排故技术,他当起了全机场职工的“家电售后义务维修员”,谁家电视坏了、冰箱坏了他都主动帮助修理,也正是这个兼职的“家电售后维修员”让他通过上百上千次的实际操作,练就了一副“火眼金睛”,能迅速判断故障病灶、精准制定排故方案、运用最快手段完成故障排除。
短短9年,高占华便凭借精湛娴熟的技术水平成为导航科科长。身份虽然转换了,但他精研业务的刻苦精神始终未变。导航工作安全压力大,横向接触范围广,工作繁琐,当科长时,他希望能够为每一名导航机务人员都提供最好的技术环境,于是他花费大量的心思带领团队研究工作流程、完善应急方案,为了达到安全裕度最大化、运行效能最大化,他经常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在办公室里埋头研究技术资料,在工作现场调研方案的可行性,出勤薄上高占华常常一个月只有两个休息日。
驻扎高原 让西藏航线更畅通
2000年夏天,高占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志愿承担了民航华东管理局援藏任务,来到西藏机场工作,那年,他的孩子还在襁褓中,母亲也正病着……虽然去之前,高占华已在心底做好了与高原环境打场硬仗的准备,可没想到刚到达海拔3600米的高原机场,他就出现了强烈的高原反应,欲裂的头痛伴随剧烈的呕吐足足折磨了他一周。援藏期间,强烈的高原反应一直严重困扰着高占华,高占华硬是咬牙坚持扛了下来,这一抗就是整整两个年头。为了对抗强烈的头疼,他想出用戴帽子勒住太阳穴来减轻高原反应症状的“土办法”,于是帽子成了他身体上的另一个“器官”,援藏期间一直戴着,只有洗澡时才敢摘下。在西藏的700多个日日夜夜,身体上的长期不适对他的心脏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伤,至今高占华都不能左侧卧睡眠,只能右卧或仰卧。
西藏邦达机场海拔4334米,条件艰苦,被称为“生命的禁区”。因气候恶劣,航班正常率极低,阻碍了西藏昌都地区的发展和稳定。为此,国家出资2000余万元引进了ILS仪表着陆设备。设备安装后,因机场受海拔高、跑道长等特殊因素影响,一直未能通过投产飞行校验。得知此事后,2001年,高占华主动请缨承担起了邦达机场ILS飞行校验地面设备调试任务。可是,就在接到校验调机通知前夕,他得到了母亲病重即将手术的消息。一边是病重的母亲、一边是从上到下翘首企盼即将启动的ILS导航设备的投产校验,高占华面临着两难的抉择。关键时刻,他放弃了组织安排的探亲假,义无反顾的来到邦达机场。在那里,他不畏艰苦、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世界航空史上首次高海拔机场ILS精密导航设备的飞行校验,大幅度提高了邦达机场航班正常率,昌都地区从此有了畅通的空中航线。
技术攻关 节省50万建设费用
中国民航运输量持续快速增长,自2005年起航空运输量就已经跻身世界前列,而想要保证如此庞大、繁忙的空运机制能够运转有序,就必须依靠民航业的科技进步。
生活中,高占华是个老实内秀的人,而面对通讯导航业务时,他就会展现出他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探索精神。
2004年,针对导航保障的薄弱环节,他成功主持开发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导航无线远程视频监控系统。青岛机场得以在全国民航系统中率先实现了导航台站设备视频无线监控,该系统在后来多次发生的遥控电缆中断时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该系统对保障飞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如今已成为民航业导航台的标准配置。
2010年,因遥控电缆老化,青岛机场两次出现因遥控电缆故障导致设备关机的事件,场内遥控电缆更新迫在眉睫。导航台传统上采用铜缆遥控,存在建设费用高、使用性能低的缺点,光纤传输具有铜缆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在导航设备遥控应用中却是空白,没有成熟产品可以使用,而且青岛机场导航设备种类复杂、信号传输模式多样,产品研发非专业人员不可为。为此,高占华带领导航科开展技术攻关,有效解决了不同类型导航设备遥控信号和工作数据的光纤实时传输问题,同时扩展了功能,提高了运行保障能力,并且改用光纤通信比使用铜缆节省了50多万的建设费用,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持续创新 提升机场运行标准
多年以来,高占华心里都有个大志向,那就是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不断提升青岛机场的运行标准。在青岛机场使用平视显示器(简称HUD),让青岛机场的保障能力与国际先进机场比肩。HUD作为先进的机载设备,和航行技术相结合,降低了对机场地面设施的要求,具备降低运行标准的可能性,为化解各类天气条件下可能出现的人为操作与判断失误等问题提供了更好的解决方案。这项航行新技术让高占华看到了民用机场发展的未来。从2005年起。他开始关注HUD技术的发展,研究此项技术在青岛机场应用的可行性,随着HUD技术的日益成熟,加之民航局的大力推广,2010年,青岛机场正式启动专项研究,高占华带领团队克服技术难关、协调多方机构,制定了《青岛机场低能见度运行程序》,提出了最科学合理的导航场地保护及设备改造方案,他本人还作为技术专家参与编写了《中国民航平视显示器实施发展路线图》和《使用平视显示器实施II类或低于标准I类运行的评估和批准程序》,2010年10月,民航局经过严格审查,批准青岛机场使用HUD特殊I类运行标准,然而就在评审会前一天,高占华的左手不慎受伤,肌腱和神经断裂需住院手术,为了保障HUD验证评审顺利通过,他放弃了神经缝合,只在急诊室匆匆缝合肌腱,带伤完成了HUD验证评审工作。
新标准的实施对提高机场运行标准、保障飞行安全、提高飞行品质和航班正常率具有重要的意义。青岛机场是国内第一个通过验证获准运行HUD特I类、特II类和RVR(跑道视程)200米起飞标准的机场,这标志着青岛机场乃至中国民航的综合保障能力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对推动中国民航探索、推广航空新技术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青岛机场之后,全国多家机场纷纷效仿,走上了新技术应用的征途,高占华作为民航局课题组成员奔波于全国多地机场,实地调研、指导HUD运行工作,并担任民航局新技术应用培训教员,为多批次国内机场考察组提供现场技术讲解,与国内同行交流提升全民航的运行能力良策。
传承延续 他的师傅也是劳模
高占华获得过很多称号,1998年到2000年,他带领导航队参加QC全面质量管理活动,连续取得三届全国优秀成果奖;他是民航华东管理局中级技术职称评委、1999年度民航华东管理局先进工作者、2001年度年民航西藏区局先进工作者、2002年度民航西藏区局优秀共产党员、2003年度民航华东空管局精神文明标兵、2006年度青岛机场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青岛市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度青岛机场安全生产先进个人……而他最在意的,是2009年获得青岛市劳动模范称号,因为他的师傅也是位青岛市劳模,在他看来,同样的称号意味着一种传承、一种精神的延续,他多年来的努力终于不负老一辈民航人所望。在高占华的领导和指导下,导航科机务员的业务能力不断提升,科室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涌现出多名技术骨干,他的徒弟之一,机务员尹发军获得了“山东省青年岗位能手”称号,他从师傅身上继承的工匠精神就样又继续传递给了下一代的民航人。
迎接未来 新机场大智慧时代
2017年,青岛机场进入新老机场的“全面对接年”,高占华和他的团队又开始为未来机场的发展谱写新的蓝图,从1987年入职到2017年迎接又一个新机场,30年间,物换星移,国家、城市、机场和身边的事物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始终不变的是高占华对民航事业的热忱、对技术的追求和对党、对国家的忠诚。谈及新机场建设的时候,他说:“新机场将开启一个全新的大智慧时代,为了那一天的到来,我们这些搞技术的人,必须时刻学习、时刻努力、时刻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