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喝过清冽甘甜的井水么?井水存在于很多人故乡的记忆中,一口老井,曾经承载着一个村庄的生计。但现在已经随着历史渐行渐远,伴随着我们向人类文明深处拓进的,变成了自来水、大桶水、瓶装水、直饮水系统……孕育了中华文明的“井”,慢慢便只能在记忆深处、历史文献、文艺作品中去追寻了。不过,有那么一口井,历经钻掘、封存,却始终无法退出历史舞台,像一枚无法被埋没的金子,终要在世人面前绽露出光芒。
我们今天就来说一下井,以及那口从神仙背后,一步一步走到世人面前的井——崂山太清宫的本草玉井。
本草玉井
井是人类的一项伟大发明,人类的第一次饮水革命,便是凿井取水。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始饮用井水的国家,考古发现,我国先民至少在6000年前就开始挖井取水了。井水经过大地内部的过滤,比江河湖泊等地表水更加卫生,而且更加方便取用,改变了原始人依赖江河湖泊逐水而居的局面,并且围绕着“井”而出现了“市”,衍生了丰盛的市井文明。
“舜耕历山下,一年成聚,两年成邑,三年成都”。正如原始居民逐水而居,古时的交易都发生在井边,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记载:“古者未有市及井,昔朝聚井汲水,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故言市井。”由井成市,由市聚落,再发展成邑,最后成为城市。由此可见,水井的出现,大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大家有没有发现,就连“进”步的“进”字都与“井”字息息相关。
秩序是生活的第一法则,“井”边的生态一定是非常有秩序的。那时的人们形成排队打水的乡俗,由此产生了“井然有序”、“井井有条”这样的词语。在井边生活的人们也一定非常有自豪感,可以自豪地对在河边生活的人说“井水不犯河水”。深层地下水与地表水岂会有利益冲突?所以在河边生活的人,可不要因为水的问题来找我们在井边生活的人的茬。
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易经》第四十八卦为“井卦”,井卦云:“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大凡有城池村邑等民众聚居的地方,必有水井;但城池村邑迁移了,水井却不会变,水不见其少,也不见其多,依然发挥着自身的作用。意即:水井不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如终如一。由此教化民众做事要善始善终,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可见水井不仅提供人们生活用水,而且还在教化劝导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如此“井养而不穷也”。
井水源自地下,水在地下运动的过程中,溶滤了不一样的矿物质,因此井水水质各异。有咸,有涩,有甜。所以,即使在一个区域,不同的井也有不同的井的味道。唐朝诗人姚合在《新昌里》描写白居易从常乐坊搬迁到新昌里的20年奋斗史,即用井水来引喻:“旧客常乐坊,井泉浊而咸。新屋新昌里,井泉清而甘”。而在《街西居三首》中,姚合又以井水写诗撒娇泄怨:“浅浅一井泉,数家共汲之。独我恶水浊,凿井庭之陲。自凿还自饮,亦为众所非。”这首诗表达了百姓对井作为公共资产的认同和崇奉,即使是为了喝到好水而自凿自饮,那也是会招来邻家白眼的。
中国自古是农耕社会,井出现于部落、村庄,所以被视为故乡的象征。随着中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而且还在呈继续扩大化态势。说起来,大部分的我们都是“背井离乡”的人。从《庄子·天地》记载的“抱瓮取水”,到现在从自动售货机上当啷一声后取出一瓶矿泉水,拧开塑料瓶盖,咕咚咕咚一饮而尽,中间经历了什么,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可以公知的是,打水饮水,从一项非常公开的运动,演变为了一种非常私人的行为。从井水开始,人类经历了四次饮水革命:井水、自来水、瓶装水和桶装水、直饮水。帮助人们摆脱对江湖依赖的井水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退居于历史深处,只留下了各种关于井的故事。关于揶揄的:井底之蛙,关于恐惧的: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关于恐怖的:被慈禧太后堕尸沉井的珍妃娘娘,关于恐怖娱乐的:从井里爬出来的贞子,关于谴责的:市井小人,关于民俗的:正月开井祀龙王,关于感恩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如此丰富,如此多彩。井,似乎正日益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而井水——这来自深层承压地下水,也慢慢地变成一种奢侈品让人可思而不可及……
不过,仍有一口井,却是无法被历史封存的,反而历经辗转,行至世人面前。就是位于崂山太清宫三清殿后的本草玉井。
崂山傍海,以独有的花岗岩地貌、丰沛的矿泉资源以及九宫八观七十二庵著称,崂山太清宫地处崂山正中,三山环抱一面向海,风水极佳,自古便有神仙之宅、灵异之府的美誉。太清宫内古树蔚然,丘处机、张三丰等高道大德都在此修行过,蒲松龄在此写下20多篇《聊斋志异》,流传最广的《崂山道士》、《香玉》等名篇即作于太清宫。宫内有多口井泉,其中以崂山第一泉——神水泉最负盛名,上世纪,有香港记者撰文报道,赞其“深知海上长生药,不及崂山第一泉”。神水泉外观似井,“大旱三年不枯,大涝三年不溢”,“冬天零下8度不结冰”,神奇的自我调节能力加上水质清冽养人,千百年来为人们称道。如今被封存保护起来,游人只能观其碑刻,或隔着玻璃罩子,从天空树木倒影的缝隙间使劲目睹其风采。另外两口位于西花园的唐井和宋井也都不再供人饮用。神水泉的源头——位于崂山太清宫三清殿后的本草玉井,在被发掘后,不仅没能被封住,反而围绕着它出现了全国唯一一个位于2100多年历史道观中的水厂——崂山太清宫神水泉水厂。
本草玉井在崂山太清宫的方位
何以如此呢?据说本草玉井钻自上世纪90年代,始自于当时监院道长的一个梦:太上老君托梦说:太清宫有这么好的水,为什么不分享给世人喝呢?监院道长发动道士开会后,一致决定钻井,并凭借道家五行和修为感应,确定钻井地点为三清殿后。言彼处有“翠玉之色,水动之声”。当井钻到六七十米深时,果然钻出崂山玉,钻井工人欣喜若狂,钻到七八十米深时,泉水汩汩而出……参与钻井工作的中国海洋大学曹定钦教授后来回忆说,那里的水的确好,是变质岩裂隙中流出的水。
曹定钦教授
曹教授所说的变质岩,即地球内部经过亿万年挤压和高温形成的崂山玉。《本草纲目》中记载:诸有玉处山谷水泉皆是(玉井水)也。山有玉而草木润,身有玉而毛发黑,玉既重宝,水又灵长,故有延生之望。“本草玉井”由此得名。不过,由于各种原因,本草玉井被发掘出来后,并没有对外开放,而是被封存了20多年,在历经人事变迁之后,如今终于在世人的要求下,走出深宫,以商品的面貌结缘于世。
本草玉井-崂山太清宫玉井水
经过河海大学等院校和机构的水文地质勘测,发现崂山太清宫正是建于崂山玉脉带之上,本草玉井不仅井下50-70米深处有着优质崂山玉,而且正好钻在了崂山含水带,其水为大理冰期雨水渗透补给,为封闭和半封闭结构,不受近带降水影响,日平均出水量为1010方,这正好解释了为什么位于其下游的神水泉可以“大旱不枯,大涝不溢”。更令人称奇的是,太清宫内所有井泉化验结果显示,唯独本草玉井天然无菌,天施地化的玉脉自洁功能,令人称奇。
本草玉井井下计算机成像
本草玉井的发现和面市,多少带些神奇色彩。有上文所说的老君托梦说,有科学开发说,还有一位江西龙虎山道长,在看到本草玉井变成商品面市后,称这口玉井与龙虎山的龙吟剑井皆为其师张天师当年所指方位发掘而成,井水自带能量与法术,洒净荡秽有诸多应验事例……也有人说,本草玉井之所以当年被封存,是由于三清殿乃道教最高尊神的殿堂,在三清殿后动土掘井是对祖师的大不敬,玉井发掘后不久崂山太清宫便经历过一次道士造反即是应劫……这些带有神秘色彩的“传说”或真或假,难以说清言明,不过倒是表现了中国道教所特有的“水崇拜”文化。
神水泉前请水
事实上,本草玉井能得以走出深宫,最重要的促进因素是响应国家的宫庙自养政策,二是“道士下山”弘扬传统文化,以水为媒,扬水之善德;三与社会人士的大力协助不无关系。据了解,为了保护太清胜境,避免过度开采对太清宫植被造成破坏,围绕着本草玉井所做的水文地质勘测就达6项,历时8个多月。“光是那棵700多岁的龙头榆,在七八月份通过根部毛细力吸收的地下水分,再通过叶面蒸腾作用蒸发掉的大概就有一吨水,不科学开采就可能成为历史的罪人。”协助道长运作太清宫水厂的负责人说。
龙头榆
为保护性开采,专家建议本草玉井每日最高开采量不超过110方,神水泉水厂自定每日开采量不超过80方。这意味着只有少数人才能享用到本草玉井水。
据道长说,在没有成为商品之前,本草玉井一直在悄悄地“行善”,诸如供给厌水的婴儿以及一些生痱生病的人们,“好水应与世人分享。”的确,不少游客到太清宫时会自带一个水桶,悄悄地从“侧门”取桶水回家。与其如此,不如让本草玉井以商品的面目让更多的人知其历史,懂其价值,唤起对生命之源的重视。道长说做水的目标:“以水为善,扬水之德,愿人们能见水思源,见水思善。”正是因为本草玉井有其能量与使命,才仙山压不住,神仙藏不住,沥万年仍清纯,终于流淌到人间吧!
本草玉井-崂山太清宫玉井水在天猫设有旗舰店-汇智善水,双11活动正在进行。如感兴趣,不妨搜索请水,感受其水质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