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乡的故事》在青岛市人民会堂公演
青岛新闻网10月25日讯(记者 任俊峰 摄影 王昭脉)10月24日晚,由胶州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带来的大型茂腔现代戏《秧歌乡的故事》在青岛市人民会堂公演。接地气的故事情节、自然丰富的表演,让人们不禁对古老的茂腔有了新的认识。
该戏由文化部“文华奖”剧作奖获得者商中有(笔名小上)编剧,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崔彩彩导演,中国戏剧文化奖音乐金奖获得者高鼎铸作曲,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学会奖”获得者刘鹏舞美设计。该戏在舞蹈设计上运用了很多胶州秧歌的因素,充分展示了胶州秧歌“男刚女柔”、“三弯九动十八态”的动律特点,把茂腔和秧歌两种艺术形式巧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不可复制的地域特征和全新的艺术形式。
演出将茂腔和秧歌两种艺术形式巧妙结合
该戏以胶州秧歌出国表演为背景,以三对老年人的婚姻、养老为主线,揭示了改革开放的今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山东半岛的发展进程。
剧中人物老冯头的亲家母李香兰是胶州大秧歌的传承人;村里准备请她来培训秧歌队伍。两人也有意趁此机会结束单身生活,谁知却遭到儿媳巧真的反对……因扩建国际机场,老冯头旧房拆迁,补偿款即将到位;巧真担心“肥水流进外人田”,于是她使尽浑身解数阻拦李香兰此行,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
茂腔流行于山东半岛地区,距今已有近500年历史
导演崔彩彩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她表示“胶州茂腔”和“胶州秧歌”是胶州湾畔滋养成长的两朵传统民间艺术奇葩,将这二者结合在一起,对整个团队来说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更是一次碰撞磨练和突破。
茂腔流行于山东半岛地区,距今已有近500年历史,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茂腔以女声见长,唱腔哀婉悲切,长于抒情,具有质补率真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尤其受广大妇女喜爱,被形象地称为“拴老婆橛子”。当地民谣:“茂腔一唱,饼子贴在锅沿上,锈花针扎在指头上。”其传统剧目,以“四大京”、“八大记”最为流行。
胶州青年一代接班传统文化
胶州市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始建于1950年,前身为青岛市茂腔剧团,现有演职人员106人。近年来,该中心创作了许多茂腔、胶州秧歌优秀作品,多次获国家级和省级大奖。《胶州秧歌》荣获省首届文博会优秀表演奖、2007年CCTV第四届全国舞蹈大赛优秀表演奖、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豪情鞭鼓俏秧歌》荣获2013年第十届艺术节群星奖。现代茂腔戏《秧歌乡的故事》成功申报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2016年度圆满结项。
胶州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2个。五千多年前,胶州先民们在这片热土上创造出了灿烂的三里河文明。近年来,胶州市连续举办了四届中国秧歌节,高水平承办了中国第十届艺术节“文华奖”参评剧目展演;为宝龙大沽河流域历史文化街区申请了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补助800万元,原创绘本《智慧小子崔吾卢》作为山东省唯一入选重点项目荣获“原动力”中国原创动漫出版扶持计划。先后荣获“中国秧歌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剪纸之乡”等称号。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