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9日是第48个世界邮政日。下面盘点一下,从1897年到1949年,青岛邮政史上都有哪些大事。
△青岛德意志帝国邮局邮电大楼。
青岛建置前,官方通信由即墨县衙设置的驿站传递。
1897年11月德国侵占青岛后,即设“战地邮站”,1898年1月改为“邮政代办处”。1899年10月,德国邮政部在“胶澳租借地”成立“青岛德意志帝国邮局”。
1899年7月1日,清政府设胶海关,内设胶州邮界,辖同年建立的胶州、即墨、平度、潍县、青州、邹平、济南、沂州等邮局和“胶澳租借地”内设立的青岛邮件交换局。
1901年5月,青岛德意志帝国邮局在亨利亲王大街(今广西路)、阿尔柏尔特大街(今安徽路)、梯尔皮兹大街(今莒县路)交叉路口一侧所建的邮电大楼投入使用,开办邮政、电报、电话业务。
1904年胶济铁路全线通车,胶州邮界在铁路沿线和重要城镇所辖的邮局增至18处,次要地方设邮政代办支局14处、信柜6处。此后胶州邮界所辖内地邮局逐年增加。
1910年,全国重划邮区,每一行省为一邮界。山东在济南设邮界,胶州、烟台改为副邮界。
1911年5月30日,清政府邮传部接管邮政。胶州副邮界管辖邮区西到昌乐,南部以安东卫到沂水一线,东部以沙河到金家口一线,与烟台副邮界分界。
1914年1月1日起,撤销邮界,济南设邮务管理局,胶澳设“青岛一等邮局”。
1914年11月,日本侵占青岛,随即接管德国在青岛的邮电机构,设立邮政、电信业务合一的“野战邮便局”,并在胶济铁路沿线城镇设若干分局。同时,强迫中国邮电机构停业。
1918年10月10日,北洋政府交通部参事权量与日本“青岛守备军”民政部递信部长古贺传吉签订《胶州湾及胶济铁路间关于中日两国邮电事务处理办法》,中国邮电机构才得于11月1日起恢复业务。
1917年9月,胶澳日本野战邮便局改名为“青岛日本邮便局”,于1919年6月迁入所泽町(今堂邑路)邮政大楼。在青岛设分局、所13处。
1922年12月10日,中国收回青岛主权,北洋政府交通部邮政总局接收山东日本邮局房16处,其中青岛有所泽町(今堂邑路)、大和町(今热河路)、台东镇、四方、沧口5处。接收后,青岛一等邮局设在堂邑路,对外称“胶澳商埠邮务总局”,下设广西路第一邮务支局、台东支局、四方支局,沧口局为省辖二等局。
1923年,又增设大鲍岛(今中山路)、奉天路(今辽宁路)、码头3处支局,同年四方支局升为省辖二等局。
1927年3月31日,大鲍岛支局撤销。1934年增加湖北路支局(原无线电台营业处);并根据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关于邮电机构合室营业的批示,广西路、辽宁路、码头、东镇、湖北路5处邮电合室办理业务。
1935年6月,湖北路支局撤销,改设云南路支局并设南海路邮亭;7月李村代办所升为省辖三等邮局(次年7月重归青岛一等邮局);5月开办柳树台代办所;7月开办中国旅行社代办所,红石崖代办所划归青岛一等邮局。
1936年九水、夏庄、四流路、浮山所4处信柜升为代办所。1937年4月登瀛信柜升为代办所,王哥庄、惜福镇、华阴集3处代办所由即墨局划归青岛一等邮局。1937年下半年先后撤销小港邮亭及3处代办所,年底有一等局1处,二等局2处,三等局1处,支局5处,代办所15处,信柜7处,村镇邮站44处,邮票代售处22处,信筒信箱57处。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年,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指示华北地区邮政机构推出外籍局长(邮务长)维持邮务。
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当时青岛各地邮局由英国人主持,日军派员进驻邮局监视。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将英籍局长掳往集中营,完全控制了青岛邮务,青岛一等邮局归“北平邮政总局”管辖。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青岛一等邮局重归山东邮政管理局管辖。四方、沧口邮局由二等局降为三等局,年底信柜全部撤销。
1946年1月4日,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邮政储金汇业局青岛分局在青岛一等邮局开办,同年6月在台东镇设办事处。1947年局址迁到中山路。
1948年,村镇邮站全部撤销,年底有一等局1处,二等局1处,三等局2处,支局6处,邮亭1年,代办所7处,邮票代售处18处。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邮电部接管青岛一等邮局和储汇分局。同时,在崂山华阴设南海专区崂山行动办事处邮局。8月25日撤销储汇分局,人员并至邮局。同年9月1日崂山邮局改名流亭邮局,划归青岛市邮电局,城阳邮局则由青岛市邮电局划归山东省邮电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