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为了解临沂全市工业新旧动能转换情况,市统计部门专项调查了全市700家大中小微工业企业。调查结果显示:全市工业新旧动能转换效果初显,呈现“稳、快、多、高、升、好”特点,经济运行质量提高、趋势向好。
1新动能投资加快超6成企业设备升级
从调查结果看,62%的企业进行了设备升级改造,分别比上季度和去年同期提高7.6和35.2个百分点;34.8%的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比去年同期提高20.1个百分点;29.9%的企业加大节能环保投入,比去年同期提高9.5个百分点;27.3%的企业进行了新产品开发,比去年同期提高8.3个百分点。
企业产能利用率提高。从调查结果看,二季度企业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为79%,分别比上季度和去年同期提高1和7个百分点。其中,91.7%的企业认为本季度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发挥程度处于正常水平以上,比去年同期提高4.8个百分点。二季度的生产能力比上季度“增加”的企业占26%,比上季度提高1.9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4.2个百分点;66%的企业生产能力“不变”,仅有8%的企业认为本季度生产能力比上季度“减少”。
2扶持政策多3成企业获帮助和扶持
今年以来,31.5%的企业获得政府相关政策的帮助和扶持,其中,44.3%的企业从“创新支持”政策中受益,43%的企业从“减税降费”政策中受益,有27.6%的企业从“简政放权”政策中受益,21.7%的企业从“降息或降低融资成本”政策中受益,11.8%的企业从“化解过剩产能”政策中受益,5.4%的企业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政策中受益。
调查结果显示,96.7%的企业认为本行业总体运行状况平稳乐观,比去年同期提高5.5个百分点。对“本行业总体运行状况的看法”选择“乐观”的企业占40.4%,比去年同期提高15.2个百分点;选择“一般”的占56.3%;选择“不乐观”的占3.3%,比去年同期下降5.5个百分点。96.3%的工业企业反映其综合经营处于良好和平稳状态,比去年同期提高5.1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认为综合经营状况“良好”的占42.7%,比去年同期提高17.6个百分点;认为“一般”的占53.6%;认为“不佳”的占3.7%,比去年同期下降6.4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工业企业对三季度生产经营状况预期向好,其中,15.7%的企业预计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比二季度增加;21.7%的企业预计三季度企业生产增速将加快,42.7%的企业对三季度综合经营状况预期持“良好”态度。
37.1%的企业“机器换人”生产效率提升
企业产品订单和用工提升。企业“机器换人”的步伐加快,生产效率提升,企业订单趋多。7.1%的企业进行了“机器换人”,比上季度提高0.7个百分点。从企业产品订单看,10%的企业二季度接到产品订货量比上季度“增加”,81.5%的企业“持平”;出口企业中,5.9%的企业订货量比上季度“增加”,87.1%的企业“持平”。从用工情况看,14.4%的企业二季度用工需求比上季度“加大”,79.7%的企业“持平”。
企业盈利、资金周转趋好。调查显示,88.3%的企业二季度盈利比一季度“增加”或“持平”,比上季度提高2.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6.9个百分点。二季度盈利比上季度“增加”的企业占18%,比一季度提高0.4个百分点;盈利与上季度“持平”的企业占70.3%,比一季度提高2个百分点。企业资金周转情况趋好。二季度“资金充裕”的企业占3.6%,比一季度提高0.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资金紧张”的企业占14.7%,比上季度和去年同期下降0.3和1个百分点。
相关新闻
上半年1122家企业同比减产
日前,记者从临沂市统计部门获悉,上半年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平稳,1-6月累计完成产值5555.2亿元,增长11.8%,虽比一季度减缓3.9个百分点,但二季度去年同期月均产值比一季度同期月均多出284亿元的基础上,仍实现月均增长9.3%,彰显工业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市工业运行出现的不利因素。
当前我市停产企业较多。统计数据显示,1-6月份,全市4067家企业中,有1122家企业较同期减产,较5月增加15家,下拉全市增速8.6个点,较5月扩大0.5个点。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业、木业、化工、建材四大产业停(减)产企业多,分别为150家、187家、66家和111家,合计同比减少产值173.4亿元,下拉全市增速3.5个百分点。
县区间发展不平衡。1-6月份,全市有10个县区工业产值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速,其中,河东、罗庄、平邑、临沂经济开发区、沂南增速在20%以上。有7个县区增幅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县区间增幅差距大,其中,兰山、沂水下拉全市工业增幅较大。
同时,基数走高,价格涨幅回落减缓生产增速。一季度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与煤炭、钢材等相关产品价格快速上涨和去年工业生产基数低高度相关,属恢复性增长。
专家建议,当前我市工业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必须在“创新供给”上下功夫,着重发展“四新”和战略新兴产业,引导企业“抱团取暖”,实现集群式发展,提高互惠多赢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