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在麦收前,泗水县柘沟镇黄土崖村的第一堂“乡村儒学课”开起来了!150多个村民坐在马扎上,认真聆听县乡村儒学志愿者讲师钱玉玲讲身边的孝道故事。
专家学者走出书斋、走进乡村,说孝道、讲伦理;村民受到熏陶,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民风民俗,营造了和谐氛围……起源于2008年的“乡村儒学讲堂”,让优秀传统文化不再是书斋里的奢侈品,而成为民众的生活向导,改变着人们的行为举止。如今,发源地泗水县有202个村开设了“乡村儒学讲堂”,全省建成“乡村儒学讲堂”近7000个,开展活动3万余场次,参与群众400万余人次;建成社区儒学讲堂2200多个,开展活动1万余场,参与群众70万余人次。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在山东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乡村儒学现象”,是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生动缩影。
省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丰厚滋养、以革命文化为深厚根基、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价值引领的文化自信,本质上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自信。山东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革命文化波澜壮阔,现实文化丰富多彩,在培育和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上具有独特优势和基础条件。
革命战争时期的齐鲁大地,在血与火的熔炼中铸就了红色基因,血脉相传、历久弥新,彰显出新的时代价值。目前全省共有184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7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浓缩了学习传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宝贵资源。2015年7月7日,网上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开馆,汇聚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大小战役、52000余名烈士和179000余名平民死难者名录,日军在山东的暴行罪证等,合计百万余字史料、近万张照片图表、200余件文物样本,让网友可随时随地缅怀革命岁月,开辟爱国主义教育宣传网络阵地。
润物细无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齐鲁大地落地生根,通过各种有效载体得以“物化”,融入社会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
山东各村、各社区、各单位贴出善行义举四德榜,让善行义举上榜、为凡人善举立传,创造了新鲜经验。1983年,掖县(今莱州市)朱家村针对部分村民不孝敬父母现象,张贴出全省首张孝德榜,各家赡养费一目了然,几年时间成为远近闻名的孝善之村。如今,孝德已扩展为“孝、诚、爱、仁”四德,孝德榜变身“善行义举四德榜”,基本覆盖全省。截至目前,全省90%以上的村庄、社区等建起善行义举四德榜,共建榜9万多个。
2014年4月,中宣部在曲阜召开现场会,把四德榜山东经验推向全国。中宣部有关领导高度评价:善行义举四德榜是中国传统教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它立足基层实际,充分发动群众,强化机制保障,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有效抓手。
道德模范的奉献精神和人格魅力,引领着社会风尚。从2012年3月起,“山东好人之星”栏目就“抢占”了省内各大主流媒体的重要版面、时段,收获了超高人气。省文明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学雷锋,做山东好人”活动开展以来,全省共评出近4000名“山东好人”、274名“山东好人之星”,861人荣登“中国好人榜”,数量居全国前列;评选263名全省道德模范,其中13人当选全国道德模范。
先进典型人物宣传推广机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2015年起,省委宣传部陆续推出了“齐鲁时代楷模”“齐鲁最美人物”发布厅,截至目前共发布9位“齐鲁时代楷模”、77位“齐鲁最美人物”,还有4位山东人荣获全国“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山东重视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发挥好重点人群的示范带动效应,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在2016年12月12日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山东有14户家庭获得表彰。2017年1月,省文明委又评出了300户第一届全省文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