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至7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江汀,市委副书记、市长孟凡利,市政协主席杨军率青岛市党政考察团到深圳市、杭州市学习考察。
深圳和杭州,一个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尖兵和创新发展的先行者,正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一个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横空出世的新地标,紧紧抓住“后峰会、前亚运”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
4天时间,青岛党政考察团参观了两市的22个项目、企业和园区,深切感受到两座城市的新观念、新机制、新技术和新产业。
一路参观,一路学习,一路讨论,一路思考……在经济进入新常态这一所有城市都共同面临的大背景下,两市创新驱动、率先转型、超前发展的生动实践,带给考察团成员深深震撼。正视差距、直面短板的同时,大家对加快青岛发展的紧迫感、使命感更强了,“率先发展”“走在前列”的信心更足了。
虽然区位不同,禀赋各异,甚至“性格”“气质”也天差地远,但注视深圳和杭州两座城市的发展轨迹,人们却会发现它们的成功经验有着很多的“同构性”。
先人一步。
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压力刚一显露之时,两座城市都第一时间超前、果敢调整,大胆向未来“下注”。于是,当绝大多数城市目前还苦于鸡肋般的旧动能淘汰乏力、新动能的“块头”太小难当大任之时,这两个城市已经靠新引擎迈上了发展的新台阶。
敢于突破。
从长时段来看,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不断调整政府与市场边界的过程。说它是城市发展的“核心题域”应该不为过。而深圳、杭州无疑都是此中高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分寸拿捏得相当到位。宏观产业政策层面,“强势政府”色彩异常鲜明。早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时,深圳就做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策,政府规划和政策支持的引导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杭州也是早早地就把信息经济作为“一号工程”,举全市之力扶持打造的决心可见一斑。而在微观经济运行层面,两座城市则是能放就放、能退就退、能隐则隐。在目前强化“放管服”的大背景下,杭州为自己设立的目标在许多城市看来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企业最多跑一次、办结最多一个工作日、现场等候最多一小时”。
重视人才。
很多专家都把中国经济超过30年的神奇增长归结为“人口红利”。新常态的出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口红利的消失。某种意义上能否适应这一结构性的变化,将从根本上塑造一个城市成长的天花板。在这一层面上,两座城市的选择也是惊人的一致。“人口红利”消失了,它们转而追逐“人才红利”。本就是移民城市的深圳,在吸引人才方面有先天的优势,可以理解。地处中国人才竞争最激烈的“长三角”,紧邻上海这一超级都市的杭州,对人才的吸引力居然也不遑多让。2016年人才净流入城市排名杭州甚至高居榜首,把“北上广”甩在身后。
从更宏阔的视角,审视当下的区域发展、城市竞争,我们同深圳、杭州一样,依然都处于一个相同的发展“大语境”之中,机遇与挑战都前所未有,升腾与跌落往往就在转瞬之间。
因此,我们相信,深圳和杭州这两座当下中国“榜样”般的城市的经验,值得细读。(摘自青岛日报稿件《风劲潮涌正扬帆——深圳杭州创新发展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