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旧不堪的老房子,二三老者在路边悠然的下棋,简陋的烟摊出售真假难辨的三五。海浪声和叫卖声从不远处传来,这就是坐落在城市边缘的西镇。
老青岛的西镇,指广州路以西的区域,德占时期主要为德军码头和兵营。1901年夏,在距离团岛南面的海岸线,大约一里路的一片坡地上,第二个华人劳工住宅区诞生了,因处于观象台以西,被命名为台西镇。
由于港口工作机会多,越来越多人来到西镇落脚。从此西镇成了青岛的源头,一城酸甜苦辣皆看此处。这里,吃的、穿的、用的都成了城市的风向标与指南针。
1
大杂院的烟火气
西镇的大杂院代表了最真切、平淡又不失精彩的市井生活。
好比北京的胡同、上海的里弄,巷子邻里相连,屋顶房顶相通。当年大杂院邻里关系很融洽,大家几乎敞着门过日子,夏天都会支张小桌在门口吃饭。
二院、五院、八院;西镇炮台、幸福楼、滋阳路市场等,老一辈人,只要一提起当年大杂院里的日子,就会滔滔不绝,字里行间渗透着那深深的、浓厚的感情。
那时候,孩子们互相壮胆去台西医院的太平间、互相比着在海里扎猛子,还有菠菜地、马虎窝、天成戏院、小泥洼,曾经那里打打杀杀,嘻嘻哈哈的地方,如今都已经渐行渐远了。
2
街头巷尾的味道
味道的记忆有时比视觉更长久。在西镇,有记忆里的味道,老青岛的味道。
西镇有着浓郁又别具一格的市井气。东西好吃但都不太讲究,没有华丽的门头和招牌,老板很随意,客人也是汗衫裤衩就去了。
四川路上的团岛农贸市场,这里的海鲜最肥美,西镇人近水楼台,享受着来自大海的馈赠。还有菏泽特色的酥皮油炸糕、老西镇甜沫肉火烧,都是西镇人乐于逛早市的原因。
汶上路上的一对“好兄弟”,西镇臭豆腐和西镇电烤肉,堪称西镇小吃中的扛把子,不论冬天夏天、假日工作日,这两家店门口永远排着长队。
还有西镇香辣鸡架、李姐炸串、劈柴院锅贴、马家拉面,形成了西镇独特的江湖味道。
3
80年代的时髦
70年代中后期,西镇人有了时尚意识。白衬衣不再扎在裤子里、宽松的蓝色海军裤、白边黑布鞋、双闸自行车,还有马粪包。
到了八十年代初,许多电影、电视剧成了时尚的风向标。香港电影《巴士奇遇结良缘》上的大喇叭裤、日本电影《追捕》上的“矢村头”,后有美国电视剧里的蛤蟆镜,都成了模仿的对象。
街头上随处可见留着“矢村头、穿着扫街的大喇叭裤、戴着蛤蟆镜、叼着二马烟的青年。这种时髦的穿着,还有邓丽君的歌曲,一起在西镇流行。
西镇的生活朴实、单纯;西镇的人们厚道、实在、讲义气,生活被他们过得有滋有味。
何时我们再一起听造船厂机器的轰鸣声;一起看后海的归帆;一起回忆东平路上的红旗电影院……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