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东西扶贫树起“青岛样本”
习近平总书记点赞青岛昌盛日电“造血式扶贫”
昌盛日电银川永宁光伏农业科技示范园内景
东西扶贫让青岛和银川血脉相连。昨天,当记者采访昌盛日电银川永宁光伏农业科技示范园负责人王泉时,他依然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
“这里的扶贫工作做得扎实,企业要在产业扶贫中发挥好推动作用。”7月19日上午,深入宁夏调研考察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来到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原隆移民村,走进了青岛昌盛日电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的农业科技大棚,详细询问了贫困户的就业生活状况,总书记握着园区负责人王泉的手,说了这一番话。
原隆移民村是永宁县最大的生态移民村,土地贫瘠,产业薄弱,贫困户较多。两年前,作为国内首创“棚上发电棚下种地”模式的太阳能光伏企业“昌盛日电”就是在这里启动了产业扶贫项目,成立了光伏农业科技示范园,村民将土地流转获得租金收入后,企业为移民提供技术培训服务,引导农民进入园区农业车间,向产业工人转型……“造血式扶贫”的理念迅速在此生根开花。
“这天上午,我正专心侍弄着蘑菇菌棒,一抬头,总书记进了菌棚!”想起几天前的那一刻,在光伏农业大棚务工的万军红激动万分。万军红戴着两千度的近视镜,家中老人年迈,爱人残疾,成为园区产业工人后,“手头一下宽裕了”。“我是多么幸运,搭上了昌盛日电的产业扶贫,还能见到总书记。”万军红回忆,总书记在大棚内跟他握手交流,还详细询问了香菇的种植情况,产量情况和收入效益。万军红把自己的脱贫经历向总书记一一汇报……“像万军红这样受益于昌盛日电银川永宁光伏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村民已有数百人。”王泉介绍,今年预计带动村民劳务收入800万元,解决400到500人就业,每人每天70到100元报酬,每人月收入约2500元……“今后更要好好干,才能不辜负总书记的嘱托啊!”万军红兴奋地表示。
这几天,村民何利霞一家也沉浸在喜悦中,她当天也有幸见到了总书记。“家里的情况,自己在大棚内的工作和收入,总书记都问了,现在想起来仍觉得太亲切了。” 何利霞说,她告诉总书记,她一个月务工收入2100元,土地流转费1800元,她还把最新的好消息告诉了总书记——“我们年年都有分红收入了,年底分红1万元!”原来,依托原隆村昌盛光伏科技大棚,今年闽宁镇实施大棚分红脱贫工程,通过整合扶贫资金,与昌盛公司入股合作建设日光设施大棚,使全镇76户像何利霞这样的贫困户连续3年获得经营分红,每户每年分红10000元。总书记对她说:“希望你们家生活越过越好。”这句祝福的话语,她和家人重温了一遍又一遍。
据了解,昌盛日电的光伏农业大棚产业扶贫模式,既可以以土地流转、扶贫基金入股等方式使贫困户获得租金、分红等收入,也可以通过技术培训平台和优惠政策,为农民提供农业产业工人、承包人等岗位,进而,开办农业创客空间和创客大学,对有意愿的贫困户进行培训,注入金融支持,探索成立合资公司,帮助村民实现从产业工人到承包户再到创业者的“三级跳”!
“目前承包收入已达每户3万元以上,”王泉介绍,整个产业扶贫模式形成了完整链条:被扶持的农户—雇工—产业工人—光伏大棚承包户—致富领军创客,每个环节都有平台和机会,整个链条形成了一个闭环。
总书记视察当天,对此胸有成竹的园区负责人王泉一一作了汇报。“总书记询问得很细致,对昌盛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王泉激动地说,从大棚内走出来,总书记握着他的手殷殷寄语,要求企业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进一步做好产业扶贫过程的推动……企业干群深感责任重大。王泉告诉记者,今年这里150多名村民排队争相承包大棚,可是“粥少僧多”啊。“这两天,我们就定下了方案,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只要提出承包,我们就尽力支持。”王泉表示,不仅要让村民通过务工实现脱贫梦,还要让更多村民承包、入股,参与创业,实现致富梦!
“企业要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发挥好推动作用,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昌盛日电”董事长李坚之的耳畔,至今已回响了千百遍。李坚之表示,“昌盛日电”会谨记总书记教诲,发挥企业产业扶贫优势,帮助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在“造血式扶贫”这条路上,耕耘出一片灿烂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