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为‘催泪红包’新闻叫好,为陕西老乡刘女士的善举点赞,为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的白衣天使们的敬业无私精神点赞。”在读了青岛早报连续报道的“催泪红包”故事后,85岁的老读者上官璋说了这样的读后感。68岁读者庞长春则写下了《红包是爱的种子》的诗歌,诗中写道:“虽然没有见过那十个珍贵的红包,但我知道它们一定是炫目的,连缀在一起就成了一道彩虹,将所有隐藏的良善默默唤醒。”记者昨天采访了两位早报的忠实读者,倾听了他们的感受。
讲述
1
75岁高龄做搭桥手术
昨天上午,记者见到了上官璋老人,85岁的他精神矍铄,耳聪目明,一脸和善。老人热情招呼记者到书房坐下。“我也是陕西人,当看到早报上报道的 ‘最美女患者’是陕西人后,我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这件事做得漂亮,你们的连续报道也很棒,我为你们点赞。”
交谈中记者了解到,1953年上官璋大学毕业后来青工作,先是在国棉八厂,后来又调到了山东纺织研究院。他曾是山东省纺织研究院实验工厂的首任厂长,曾经带领工人改进纺织设备,生产出单面卡其布,并且出口古巴,这件事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还在《青岛日报》上刊登过。其实,上官璋的身体从小就不好,经常需要服药来调理身体。因为工作积劳成疾,50多岁时他就得了冠心病,但忙于工作的上官璋坚持了20年,没有太在意此事,直到2006年11月份,感觉胸口越来越闷后,老人想着做个手术。
当时,上官璋老人已经75岁高龄了,他和儿女走访了很多医院,不少医院考虑到他的年龄,婉拒了他的要求。后来他找到了南京路上的阜外医院。“我很幸运,遇到了一位西北老乡,心内科的朱大夫,他听了我的病情后,给我推荐了北京来的主刀大夫,建议我做心脏搭桥手术。”上官璋老人说,自己到现在很感激这些医护人员,当初自己只是有想做手术的想法,在心理上还没有准备好。当时在阜外医院住院期间,好心的医护人员劝说了10天后,他才最终铁了心做手术。“当时,医护人员领着我们去看片子,说我爸爸有三根血管堵住了,必须尽快做搭桥手术。”上官璋的女儿说。2006年12月1日,经过3个多小时的紧张手术,医护人员给上官璋老人的冠状动脉上搭了三个桥,手术做得很成功。后来,当上官璋老人再次遇到那位好心的朱大夫时,对方说了实情:“其实,我们做手术时也是冒着很大的风险,但是跟风险比起来,我们更想让你恢复健康。”说到此处,上官璋老人眼睛湿润了,转过头去看了看窗外。
帮助别人才能快乐自己
心脏搭桥手术让上官璋老人重新焕发了生命的活力,他心存感恩之心。老人居住的楼道没有保洁,他就时常打扫楼道的卫生,社区公园里有垃圾,他路过也会亲自打扫,发现有破碎的玻璃块,他会想方设法收拾干净。“医护人员用他们的大爱感动了我,我也想尽自己的微薄力量回报周围的人。”上官璋老人说。
“我很推崇‘帮助别人就是快乐自己’这个信条,当看到‘催泪红包’这个新闻后,我被感动了。‘催泪红包’可贵之处在于医患双方换位思考,心中装着他人,很多矛盾自然可以释怀。”上官璋老人认为。
“其实,医护人员并不会要求患者做太多,一声谢谢,一句感谢的话,一个微笑,都会让我们的医患关系变得暖意融融。”上官璋老人说,回想起自己住院时,每天看到医护人员前来查看病情,他都会主动问好,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而医护人员也是报以灿烂的微笑,这种舒畅的心情,也感染了同一个病房的病友,大家都是快乐地抗击病魔。正是因为有了这份感受,上官璋老人一气呵成写下了一篇题为《“催泪红包”的效应》的读后感,倡导大家心存善意,多做善举。
讲述
2
持续关注早报报道
“这些天看着‘催泪红包’的连续报道,心里特别有感触,总想着做点什么。”昨日上午,记者来到庞长春的家中,老人告诉记者,他家中订阅青岛早报,从“催泪红包”报道的第一天就开始关注。“第一次看到报道时就眼前一亮。”庞长春说,觉得印象特别深刻,很想知道到底是谁送的红包,这样一位体贴的患者到底是谁。此后他一直关注此事,而在青岛早报报道“催泪红包”的整个过程中,不仅找到了这位“最美女患者”,而且还挖掘出了医院急诊科里那么多动人的故事,尤其是当看到市妇女儿童医院的医护人员们如此兢兢业业地工作,更是和送“催泪红包”的刘女士有了同样的感动。
庞长春说,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装有一个“红包”,这个红包里装的不是钱,而是对医护人员的感动与尊重,更是一种对爱的互动与传递。
诗词创作修改数遍
正是由于这样一份感动,庞长春写诗的灵感一下子来了,整个创作过程非常顺利,文思泉涌,几乎一气呵成。“用了不到1个小时的时间,就把诗写了出来。”庞长春说,虽然初稿写得很快,但之后又修改了好几遍,很多地方的措辞又反复推敲,最后写出来《红包是爱的种子》这首诗。
“一位女患者能够主动为青岛的护士群体送上祝福的红包/这体现了理解、友好/也体现了双方和谐的关系/我想将这份感动用诗的方式记录下来。”庞长春告诉记者,当诗写出来后,他给家人和朋友看,大家都鼓励他找个机会把这首诗念给护士们听,让护士们感受到有这么多的人认可、感激他们在工作上的辛勤付出。“所以我就想到了青岛早报,希望能够通过你们将我的这份想法带给护士们。”庞长春说。
对医院也有一份感情
“其实我和市妇女儿童医院也接触过,真切感受到了他们的认真负责。”庞长春说,6年前自己的女儿生孩子时就是在这家医院,从前期的孕妇检查到最后的生产,医护人员们都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对自己的女儿照顾得特别周到。尤其是女儿第一次生孩子是剖腹产,心里难免有些压力,医护人员每天都要到她的病房里为她加油打气,他们的敬业精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女儿怀了二胎,一家人一致认定还要去市妇女儿童医院生,对该院医护人员精湛的医术和贴心的服务特别放心。记者 陈勇 樊蓉 摄影报道
上一篇:90岁老将军为妇儿医院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