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7月召开的山东省委十届十二次会议确定,山东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精准有效的措施推动稳增长调结构,着重把握“四个关键环节”,努力实现八个方面新进展。围绕这个主题,10月12日,“新常态·新定位·新提升——第十一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大型采访活动即将启动。活动将通过全国新媒体的视角,全方位展现山东在经济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迎难而上、改革创新的经验做法和成就亮点。
即日起,大众网、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山东手机报、大众网官方微博、微信全平台推出系列文章——行稳致远在担当,围绕“一个定位,三个提升”, 从项目园区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现代农业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开放型经济发展以及促进消费改善民生六个方面,宏观讲述山东“稳调”故事,全景呈现为“走在前列”而奏响的山东乐章。
行稳致远在担当(2)
地里种景海上打粮,农业大省的“现代化转身”
大众网记者 赵兵
金秋10月本是秋收的忙碌季节,可年过60岁的山东乐陵市枣牌刘村村民刘振民却不像往年那样忙碌。问起原因,刘振民告诉记者:村里推行了土地订制托管服务,有专门的人来给我们收庄稼。老刘口中的土地托管,就是乐陵市推广的土地订制服务:由乡镇成立的土地代管合作社代管农民的土地,土地的经营权、收获的粮食仍归农民,托管企业负责提供耕种管收等环节的服务,收取服务费。
刘振民的“新变化”只是山东传统农业转型的缩影。合作社、家庭农场,海上粮仓,乡村旅游……一系列的“新名词”在山东的土地和海洋“落地生根”。
在齐鲁大地上耕耘的农民,生产方式、经营行为都在悄然转变:农业投入由过去的投土地,投劳力转向了投技术、投资本、投管理;生产方式由“靠天吃饭”的自然农业转向发展设施农业、园区农业、装备农业;生产经营的个体则由小农户、小规模转向了多主体、多形式;过去生产粮食的目标主要考量数量增长,现在要看数量质量效益三者并重;原来农业生产只为单一生产,现在的农业已经转向生产、生活、生态的多功能化……
网友们在泰安满庄镇曼华庄园草采摘草莓。记者 吴笛 摄
地里种出“风景”,农业向服务业延伸“接二连三”
9月13日,武城县金水湾生态园内游人如织。武城县旅游局局长耿春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随着设施逐步完善,金水湾生态园接待游客的能力越来越强,仅‘胜利日’小长假期间,园区就接待游客2.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0余万元。“种风景”的背后是武城县发展乡村旅游打出的组合拳。从制定乡村旅游发展框架到每年设立500万元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再到成立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解放农村劳动力,武城县乡村旅游业逐渐步入一条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农民也逐步变身为“产业工人”。
武城农民身份的转变,正是山东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典型标志。目前,乡村旅游已经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今年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6亿元支持乡村旅游、旅游品牌宣传促销、旅游人才培训、旅游商品研发,全省规模化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庄达到2800个,经营业务5.4万户,从业人员达到了23万人。
乡村旅游只是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一个方面,山东是农业大省,不仅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而且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外向型农业、深化农村改革等方面为全国贡献了山东经验。近两年来,山东积极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省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9200家,农民合作社达到13.2万户,家庭农场3.8万家。
山东省财政厅出台的《关于贯彻落实农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意见》无疑给现代农业转型打了一针强心剂。按照意见,今年山东将筹集资金209亿元,加快推进粮食、蔬菜、渔业、畜牧、果业、苗木花卉、油料、棉花、种业、乡村旅游十大农业产业振兴的步伐。在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同时,山东农业正在向着农产品物流、农业观光、乡村旅游等服务业领域延伸,“接二连三”的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大钦岛渔港外停满了大大小小的渔船。记者 孙晨 摄
海上建起粮仓,渔业与陆地统筹发展“一条龙”
山东大钦岛乡位于烟台长岛县北部海域,坐船从蓬莱港出发需要3个多小时。这座陆地面积7平方公里的海岛乡,常住人口1万余人,在山东众多乡镇中实在是毫不起眼。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小岛,生产的淡干海带出口量占全国的70%,2014年海带销售收入达1.9亿元。除了海带,大钦岛渔民优化近海养殖结构,他们依靠“贝藻鱼兼养”和“上中下立体结构分布”的生态养殖模式,耕耘大海,形成了以海带养殖、捕捞、海珍品底播增养为基础,以虾夷扇贝筏式养殖和深水网箱养鱼为支柱产业,水产品冷藏、精深加工一条龙的生产格局。2014年,全乡实现乡村两级经济总收入8.63亿元,人均纯收入1.66万元。
作为农业大省,山东正向着千亿粮食产能的目标迈进。土地上可以种出“风景”,大海里一样可以种出“粮食”。一亩海十亩田,海洋能提供的食物潜力是陆地的1000倍,山东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与陆地面积相当,海洋渔业产量长期居全国首位,建设“渤海粮仓”、“海上粮仓”,在迈向千亿产能的路上,无疑承担着重要角色,也是渔业转型的重要手段。
今年9月,由山东省国资委和烟台市政府共同投资设立的烟台海洋产权交易中心在烟台市挂牌。当日,由烟台海洋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为主发起的山东省“海上粮仓”建设投资基金成立。作为山东省第一只海洋渔业方面的资金,总规模为3.2亿元,是省级财政资金支持“海上粮仓”建设的创新性探索。
实际上,山东省对“海上粮仓”建设的布局早已开始。早在2014年1月8日,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保证粮食安全,还要拓宽思路,树立“大食物”理念。渔业特别是海洋渔业,是我省的优势产业,要注重优化近海养殖结构,发展海底渔业,建设“海上粮仓”。
建设“海上粮仓”的根本,是坚持海陆统筹,通过建设渔业园区和海洋牧场、拓展远洋渔业领域,打造水产品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基地,逐步建成集生产、加工、储藏、运输、贸易于一体的现代渔业食物供给保障体系。根据规划,30处省级现代渔业精品园区,50个海洋牧场,500艘现代化、专业化、功能配套的远洋船队,100家经营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0处全国重要的水产品物流集散基地……这些在5年内都将成为现实。到2020年,山东“海上粮仓”建设将初见成效,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生活所需,全省水产品产量将达到1000万吨,提供相当于400亿斤粮食所含的蛋白质总量。
整体塑造形象,品牌与特色挂钩打造“百亿高价”
8月19日,山东肥城第八届金秋品桃节“精品一日游”启动仪式暨推介洽谈会在肥城市举行。市民和游客在肥桃采摘园里尽享采摘乐趣。
享誉国内外的肥城桃是泰安市首件地理标志驰名商标和农产品公用品牌驰名商标。肥城坚持商标兴农理念,全力维护肥城桃地理标志的声誉,肥城桃地理标志影响力不断提升,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先后赢得了山东省名牌农产品、山东省著名商标、山东省十大地理标志商标、中国驰名商标一系列的头衔,肥城桃品牌价值达到了11.7亿元。
品牌带来大效益,山东把农产品品牌建设作为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提升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农产品品牌覆盖率和品牌价值不断提高。目前,山东省区域公用品牌达300多个,在2014年度的中国农产品408个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山东有73个品牌上榜,其中“烟台苹果”以101.05亿位列全国第二。为了加快农产品整体品牌建设,2015年5月13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意见》,计划打造山东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到2020年,实现国内外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整体品牌价值达到100亿元以上。2015年,山东还将完成山东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的设计方案,培育知名区域公用品牌50个,打造一批粮食、油料、果品、蔬菜等产业知名企业产品品牌。
为进一步保护农产品品牌,确保食品安全,山东将制定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形成目录,由政府统一组织发布,动态管理,鼓励引导各类农产品市场主体做大品牌、保护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