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媒体全面融合、不断创新才能赢得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这样的大背景下,人民日报《两会e客厅》栏目坚持“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融合发展思路,整合《人民日报》、人民网及旗下的法人微博、微信、客户端、电子阅报栏等平台,以全媒体形式立体化传播,取得了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双赢。作为媒体融合时代党报改革创新的成功尝试,《两会e客厅》背后不少课题值得进一步探索。
《两会e客厅》是人民日报融合创新的全媒体产品,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首次亮相,就成为中央媒体两会报道的一大亮点。中央各部委的部长、副部长,与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及权威专家,在《人民日报》记者的主持下同台对话,关注民生热点、着眼政策走向,10期访谈以图、文、视频等不同形式,通过《人民日报》、人民网及旗下的法人微博、微信、客户端、电子阅报栏,全方位立体化落地传播,引起强烈反响,赢得了受众和业内同行、受邀部委的充分肯定,形成了品牌效应。
2015年3月,《两会e客厅》连续两年登陆《人民日报》两会报道,延续去年的风格,并增添新的亮点——19期访谈,20位部长(副部长)、52位嘉宾做客。今年不仅数量上翻了一番,传播手段上也有了新的突破,更加注重移动端、多屏化的传播需要,大大增强了互动性。《两会e客厅》在人民网PC端及移动端的访问量超过1600万人次,新浪微博#两会e客厅#话题超过6600万人次阅读,数十家网站进行转发,展现出《人民日报》在新媒体时代权威、高端的传播优势。
在各家媒体全面推进融合创新的大背景下,《人民日报》走在时代潮头,以孜孜不倦的实践大胆探路。《两会e客厅》坚持“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融合发展思路,通过不断的创新尝试,大大增强了其传播力和影响力,其中一些有益经验,或可为党报融合创新提供些许借鉴。
一、新媒体时代推动融合创新
近年来,网络和数字技术的裂变式发展,带来了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中国的传媒业正在经历一个崭新的时代。2014年被称为“媒体融合元年”——这一年,从国家顶层设计到媒体实践,都坚定认可了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将加快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事实上,《人民日报》多年来传播形态创新持续推进,全面融合之势渐进渐强。人民日报社从传统报纸形态,逐渐发展为全媒体形态的媒体方阵,截至目前,共拥有29种社属报刊、32家网站、56个微博机构账号、71个微信公众号及21个客户端,覆盖总用户2.8亿多人次。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仅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就增加了500多万用户。报纸、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电子阅报栏组成了日益成熟的多层次、分众化传播体系。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的成立,更为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坚实的创新基础。
传播体系建设为融合发展全面推进、新闻信息生产传播模式进一步升级奠定了基石;全国两会期间,重大主题报道为全面融合发展提供了再次实践的良好契机。《人民日报》在去年尝试的基础上,利用已有平台,拓展新型渠道,继续开拓创新,推出了《两会e客厅》升级版,更加适应多方传播的需要。
二、融合创新全面提升传播力
《两会e客厅》栏目的核心产品是高端访谈,而访谈的核心则是利用《人民日报》的高端资源独家邀请到的部长、副部长。部长与代表委员、专家同台对话,紧扣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后的改革热点,及时跟进2015年全国两会焦点。跑口记者则变身主持人,引领话题游刃有余,凸显专家型记者的优势,是这场访谈的一大亮点。
每场一个小时左右的访谈,根据不同的媒体性质编辑成不同的新闻报道形式,通过《人民日报》“两会特刊”和人民网访谈专题,以及人民日报社旗下微博、微信、客户端、电子阅报栏等渠道全媒体立体传播,并与广东卫视、湖北卫视等其他媒体合作,同时落地推广,这就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
一场访谈、多种产品、10个以上的媒体平台推送,充分利用访谈的新闻价值,以多种形式满足了不同受众群体的接收习惯。今年的《两会e客厅》,在载体、手段和组织方面,全方位深化融合程度,优化融合效果,更好地坚守了《人民日报》权威的品牌优势、高公信力的内容优势和高素质的人才优势。
(一)载体创新融合,充分利用移动端增强传播效果
融合中的中国传媒产业呈现出社交化和向移动端集中的趋势,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传媒业态正逐渐成长为传媒支柱板块。[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手机网民5.57亿。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5.8%,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
今年《两会e客厅》在传播载体上更加注重移动端平台的使用和开拓,充分利用手机新闻客户端推广,将见报稿件与视频通过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新闻客户端同步推送;微信公众号推送,人民网和中央厨房分别制作H5(HTML5)产品,在人民日报总编室、人民网、人民网强国论坛、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等微信公众号同步推送。
移动端平台的充分利用带来了更加良好的传播效果。据人民网统计,截至3月18日,《两会e客厅》在PC端(电脑端,包含专题首页、单场、消息、话题引导帖、视频)的访问量达56万人次,而移动端(微信、微博、客户端各种相关产品)的访问量超过1567万人次,是PC端的近28倍。这一数字,再次印证了在移动互联时代融合创新对于提升传播力的重要性。
(二)手段创新融合,引入H5互动产品强化内容表现
内容产品的高端与独家,无疑是新闻竞争的核心与关键。而表现手段的融合,将极大地强化内容表现,让内容产品本身的深度、温度和锐度优势得到显著放大。
《两会e客厅》始终将表现手段创新置于重要位置。今年栏目组联手新组建的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以及人民网推出适应手机传播需求的H5互动产品,成为表现手段创新的重要亮点。
H5互动产品,是诞生不足一年的手机端新兴产品形态,目前已成为各大媒体在技术展示和内容推送方面的重要形式之一。在产品推广的预热环节,栏目组就与报社中央厨房技术团队合作推出H5产品《两会e客厅?我来问部长》,突出了新媒体产品的交互特性,两会伊始便收获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上线仅3天,访问量就突破100万人次。
同时,每期访谈与人民网合作出品的H5产品,突出新闻性,将部长的谈话内容、部委的改革举措通过图、文、视频、动画效果等多种编排手法呈现,信息丰富、直观明了,在本次两会报道中独树一帜,在人民日报客户端、社内多个微信公众号落地推广,收获了较高点击量。
例如,人社部e客厅访谈H5《新常态下如何看就业》落地一天点击量就超90万人次,国家邮政局e客厅访谈H5《快递点燃消费激情》在不到一天时间内,点击量也达到了57万人次。
(三)组织创新融合,整合资源激发新闻生产潜能
媒体融合首先要打通。打通之后是整合,通过整合体制、流程、人员、技术、资本等资源,有破有立,形成合力。整合之后是提升,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各自的优势,使其有机融为一体。[2]
媒体进入全面融合,必将涉及内部组织形式的整合,有效集纳和利用各种资源,激发新闻生产潜能。《两会e客厅》以项目制运作,从策划到落地,融合报网多个媒体平台,整合多个部门资源,形成合力:人民日报总编室、经社部、政文部、国际部、地方分社、新闻协调部、数字办、对外部,以及人民网社区部、网络电视部、报网互动部、要闻部、地方频道,包括中央厨房等,超过15个部门为e客厅提供支持。围绕一期e客厅为之服务的融合团队超过60人,具体包括:栏目统筹4人(含选题策划、嘉宾沟通、落地推广等),专业部记者1-2人(邀请部委领导,担任主持人,稿件撰写),特刊版面编辑4人(含美编1人),人民网网电部20人(摄像、灯光、编导、后期剪辑制作等),人民网社区部9-10人(嘉宾沟通、接待、速录、制作访谈页面、相关H5等),人民数字5人(剪辑、制图、审核等),法人微博约2人,2个客户端(人民日报与人民网)约4人,3个微信公众号约5人,两会特刊见报二维码审核3人(人民网、总编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