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余留芬“有些难”,约了好几次,她都在为村里的事四处奔走。终于见面了,说的第一句话是,“年底了,争取多赚些钱,让村民过个好年。”
眼前的余留芬,面带憔悴,眼角的皱纹明显。45岁的她,为了岩博村,贡献了一名女性人生中最精华的12年。
“没有余支书,我们还只会种土豆”
从省城贵阳到盘县淤泥乡,280公里;从淤泥乡到岩博村,还有5公里盘山路要走。全村315户人家,从八担山海拔1300米的山腰开始,散住到海拔2300米的山顶,短短几公里,落差上千米,是名副其实的“山高沟深”、“闭塞偏远”。
2013年底,岩博村人均年收入1.1万元,村集体资产达到1600万元,家家户户住洋楼、开轿车。这个富裕程度在全省都排得上号的村庄,12年前却是另外一副模样:不通路、不通电、不通水,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1/3人口没过温饱线。
12年,在这个常人看来缺乏基本发展要素的地方,余留芬带领900多村民顽强拼搏,向世人呈现出一个由穷到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形象。
在村民眼里,“掌家人”余留芬是个“不惜命”的女人:不知疲倦的步履、层出不穷的点子、永不满足的追求。
上任第七天,余留芬决定带领大家先修路。没有资金,她四处贷款,拿出自己的2万元积蓄垫上;白天在工地和乡亲们一起掌钢钎、抡大锤,晚上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修路期间,她还曾摔下山崖,腰椎跌成粉碎性骨折。
岩博村如何发展致富?2002年,余留芬抓住机会“赎回”原本属于村集体资产的1480亩林场,当年盈利几十万元。岩博村周边20余个小煤矿有大量煤矸石废弃堆场无人问津,附近没有制砖厂。余留芬拿着村里经营林场赚来的30万元,再吸收村民入股的26万元建成村办企业煤矸石砖厂,建成当年就实现产值100多万元。
“要没有余支书领着大家干,我们现在可能还只知道在山里种土豆呢。”村民肖海龙笑着说。
“誓把村子做大做强”
一间煤矸石砖厂、一家农家乐、一间酒厂、一间火腿加工厂、一间养殖场,现在的岩博村有5家村集体企业。“要学着用企业家的眼光经营村庄,把岩博村做大做强。”余留芬说。
2012年,羽翼渐丰的岩博村办产业,斥资数千万元全线扩产:合作社开始对养殖场进行大规模现代化扩建,注册成立岩博酒业公司,异地兴建5000吨级现代化酿酒厂,煤矸石砖厂技改也同步展开。在蛋鸡养殖大棚前的办公楼里,技术人员介绍说,添食、加水、温控、湿度、防疫等全部自动化控制。离村委办公楼不远的地方,占地近20亩的酒业公司厂房正在紧张施工……
余留芬还着手村里人才队伍的培养。“当下社会发展变化快,但岩博村的发展不能停,需要各方面的人才。”余留芬特意挑选了十几名年轻人,培养村里自己的人才队伍。
“我的想法是,到2020年,岩博村总产值达到20个亿,村集体年收入达到28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余留芬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