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青岛市远洋捕捞公司的大型变水层拖网加工渔船“明开”轮从荣成市龙眼港起航,奔赴南极开展磷虾捕捞作业。这是我市首艘赴南极捕捞作业的渔船,同时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拖网加工渔船。
“明开”轮总长120.7米、容积总吨7765吨,船高41米,上下共分9层,主机功率可达5300KW,途经韩国釜山、南非开普敦后将到达南纬61°、西经58°附近的48-1渔场开展磷虾捕捞。此次出航时间约为18个月,预计年可生产南极磷虾冻原虾12000吨,实现产值1170万美元。据“明开”轮海务经理于永军介绍,“明开”轮是我国首艘赴南极作业的民营渔船,也是我国第9艘赴南极作业的渔船。船上共载有122名船员,其中包括两名俄罗斯籍大电及大轮。“磷虾根据海域内饵料及水温的变化,会在不同的水层内活动,我们的拖网也根据磷虾所处的水层进行变化,这就是变水层拖网的意思。”
记者看到,船上共分为轮机部、夹板部和加工部。轮机部是船的心脏,负责渔船的运行。捕捞上来的磷虾到达夹板部之后,再被送进加工部。在那里,磷虾被加工成三种产品——小的加工成鱼饵和虾粉,大点的则被冷冻成一盘盘冻虾。工作人员两班作业,每天最多能捕二三百吨磷虾。据介绍,每年的12月到次年的11月都是南极的捕捞季,除了捕磷虾,他们还将在8月到11月份去非洲的纳米比亚捕鲐鱼,之后再到开普敦停靠一两个月以修补渔船。
为了保持南极的生态平衡,赴南极作业的渔船受到保护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公约(CCAMLR)严格的配额限制。“我们每天要向CCAMLR汇报捕捞量,当该组织监测到渔场内所有渔船总捕捞量达到上限时,将禁止渔船继续作业。同时,渔船上还有两名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和黄海研究所的国际观察员,他们除了要在船上做实验,从保护海洋资源的角度研究磷虾外,也要监测我们每天的捕捞量,同时向该组织汇报。”
于永军说,海上生活产生的生活垃圾在经过粉碎处理后,只有到达港口后才能扔掉;船员生活产生的粪便也需要经过特殊处理,才能被排放到大海中。由于条件的改善,船员们居住的房间里都配有电脑,在上船之前,船员一般都在U盘里备下了几百集电视剧,供在海上解闷。所在渔场最低温度约为零下20℃,船上有电暖气,船员作业只要穿厚点,并不需要准备特别的御寒衣物。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远洋捕捞的渔船建造及远洋捕捞技术上,目前我国还和西方国家有很大差距。于永军介绍说:“这艘渔船1993年建于德国,两年前青岛市远洋捕捞公司花费四千多万美元购置于英国,别看它岁数不小,但是质量和性能都很不错。可惜我们国家现有的能力还无法生产这种级别的远洋捕捞渔船。另外,我们的捕捞方式也是用传统的拖网捕捞,而现在的挪威等国家,已经是采用泵把鱼吸上来,这种技术节省人力,还能实现24小时作业,比我们的效率提高了一倍。”